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6:5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39
历史沿革和趣闻:自明朝(1368年——1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南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
*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
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
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
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朱建章也被掳去。
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平碉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40
开平碉楼开启的历史
——中西文化的底层碰撞
有一种习惯认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底层是一支排斥外来因素的重要力量,中国的近代化基本上是殖民的产物,即使有自动的接受,也主要是社会上层的行为。在开平碉楼和民居面前,要重新审视这观点。
今年6月28日,新西兰“花园城市”*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这里召开。作为理事国成员的21国代表们仅用了8分钟的时间,几乎没有任何争议,中国广东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项目就获得了全票通过,“中国最年轻的世遗”就此诞生!而就在上一天,代表们还在为待表决的另一个申报项目争论不休。
在中国,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遗迹比比皆是,为什么却是历史不过百年的“开平碉楼和民居”顺利成为我国第35处世遗?世遗大会表决的评估结论之一是:它“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洋元素”
开平市地处珠三角西边,属江门市管辖,与同属江门的台山、新会、恩平、鹤山等地共称“五邑”,是中国著名侨乡。从广州向西行,两个小时不到,车窗外开始不断闪过看起来像西方古堡的建筑,就是到了开平境内了。
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鼎盛时期超过3000座,它们错落有秩地分布在稻田和村落之中,展现着古希腊式的柱廊、古罗马式的拱券和柱式、*的叶形拱以及哥特式、巴洛克风格,甚至还有新艺术运动和工业派建筑手法。如此之多的“洋元素”,让游走于它们之间的人们有置身于西方田野的感觉。
申遗成功让开平这个“小地方”瞬间热闹起来了,无数的旅游大巴和私家车正载着游客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塘口镇自力村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四个提名地之一,也是迎接游客最多的一个地方。在该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碉楼铭石楼里,首层正中悬挂着楼主方润文与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顶层供奉着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内除了摆设精美的岭南家具外,还有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德国的落地钟、留声机、缝纫机、皮沙发等很多“舶来品”。
这“合理的异态”让游人啧啧称奇,就连历史专家们在初步看到碉楼并进入它们时,也不由得感到激动。
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2006年8月22日,自力村方广宽、方广容、方广寅三兄弟的三座居庐及其家族祖屋分别被打开,张国雄进房子里后,看到的场景就和如今铭石楼里陈设的一样:房间里摆放一部留声机和十多张唱片,其中既有西洋音乐,也有国内当时的红歌星周旋和王人美的唱片,此外也有粤剧大师马师曾的,这说明楼主当时既享受西洋音乐,也喜爱国内音乐和本土音乐的包容心理;在梳妆台上有男人用的发油和女人用的香水瓶、爽身粉等。、
开平碉楼处处展现着中西合璧,在极具异域风情的外表下,开平碉楼几乎无一例外地有着一个“很中国”的名字,比如铭石楼以及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在碉楼的细节上,人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绚烂的传统壁绘、鲤鱼状的排水口、门框和屋檐上的狮子、麒麟或飞鸟的浮雕……新兴的西方文化和古老的中国传统就这么以生活式的随意和实用观念被融洽地交融在一起。
“年轻”的开平碉楼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中成功胜出,顺利载入世遗名录,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张国雄说,能否成为世遗,主要并不在于其历史的长短,关键要看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开平碉楼首先在于价值独特,西方的建筑艺术进入东方的稻作文明区并大量生存,跟当地的自然要素、传统民居和谐地融为一体,这种景观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张国雄说,中国不少沿海城市都有中西合壁的近代建筑,但它们大都是殖民地时期由外国人主持建造的。而开平碉楼却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学习、吸收西方建筑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开平碉楼与村落”不仅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全球首个反映移民文化的世遗。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平人开始了向美国等国家的大规模海外移民,但从19世纪末起,美国、加拿大等国盛行的排华*却使得他们难以扎根异乡,并在1910——1930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如今人们所见到的碉楼就大多建成于这一时期,它们具有防匪和避涝的双重功用。
早在2001年9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协调员亨利博士来开见到碉楼时,就大为惊讶:“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我所看到的东西,我在中国的其它地区都没有看到这种现象,就是当地人把西方的一些优点带回他们的家乡。这种走出去、带进来的传统的现象还没有结束,还没有中断,还在继续下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40
碉楼用于防御,有铁窗,有射击口。
关于开平碉楼这么一段历史,都是我听来的
开平附近有很多强盗,成天劫持当地人。那时还没有碉楼。因为是二战,那里人民都很穷苦,而且也容易被劫。于是村子里的男人去美国修铁路赚钱,听说碉楼防御性很强,就把津贴寄回给女人们让工匠建碉楼。据说有一次碉楼里的人围剿了当时来打劫的所有强盗。可是后来美国因为经济状况下滑,要赶走华人,男人们再一次寄了钱后就回乡了。这时候更多男人一去不复返女人们也一个个离开了碉楼。其实当时碉楼里极其奢华,离开碉楼的原因仍旧没有很确定
要说故事的话就来点恐怖的呵呵呵
六十年前,碉楼大多已成为“鬼屋”,但那时还剩下一个女人独自住在里头。女人性格孤僻,常常三更半夜不睡。后来听说她死了!!!没有人来收尸。女人阴魂不散,在附近的村落常常听到女人的哭声。
要想知道更多事情,我建议你看看CCTV10的《文明密码》,20150806期的《建筑防御奇观》,里面有讲碉楼的。
碉楼之所以如此奢华,只是因为男人希望女人好好过,等他们挣了够多的钱就回来陪妻子。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位老人的回忆录
那时他还小,遇了强盗来打劫,把家里事先收好的包裹带上(因为他们那儿很多强盗,经常出没,贵重物品都用包裹包好,放在柜子,以防万一),躲进碉楼,关好门窗,在射击口攻击强盗。据说他那时候很慌张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41
不:不要不要来的人才知道我的人生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41
当时他出门,老爸的外公都是左边挂着一支手*,右边挂一个手榴弹的(那时候兵荒马乱的,用来防身的,土匪绑架商人是时有的事情)。有一天晚上,他看到有个人爬到碉楼上面,他以为是土匪的探子,就拿着*去打那个人,一*下去,那人被当场打死,后来发现那人只是个小偷,想去碉楼摸点东西····
他跟我爸说,这是一件令他很是内疚的事情,毕竟那是一条人命啊!
后来日本鬼子来了,厂房没有了,什么都没了,都被抢了···我想幸好被抢了变穷光蛋了··要不建国后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