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洛阳龙门石窟的资料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7:01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31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是国家AAAA*旅游景区,北京时间2000年11月30日洛阳龙门石窟被国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即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6年1月被*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旅游景区”。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景点简介: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中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时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古阳洞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到了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像释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讹传老子曾在这儿练丹,所以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现在,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药方洞
  看完古阳洞,我们来到了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擂鼓台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们过漫水桥来到了东山石窟。在东山脚下的公路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这是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中多杂以武周新字,这是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派别之一,它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后一个派别,密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弘扬,乃至远播日本、朝鲜,还有密宗领袖和他们的宗教活动,都和洛阳及龙门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
  看经寺
  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32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中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时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32

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石像

  龙门石窟的石像不知是自然风化还是人为破坏,已经所剩无几了,但这些创伤更增添历史沧桑感,厚重感。比如有一尊极美的菩萨体态婀娜,站姿成S型,浮尘搭在肩上,手拎宝瓶,很有唐朝女子的感觉。据说,梅兰芳出神的瞻仰其2个小时,创了《洛神赋》之后她的名声就大振,话说树大招风,结果被人把脸盗走。其中,一处露天大佛还算精品,体态庞大、雕工精美,吸引了众多游人。石窟尽头还有一座桥连接两岸,过了桥来到对岸,回望龙门石窟,更加惊叹它的宏伟。

  

一位游客为这恢弘的龙门石窟景观写了一首诗:
万窟同聚有石门,
百态千姿水映魂。
国泰运生昌盛世,
炎黄共济向前奔。

  

龙门石窟山泉

  另外,龙门石窟的龙门山上流下来的山泉质量非常高,有很多当地的小孩在那里玩水,清澈无比;钟楼敲击不要钱,所以钟声不断,很是那么点味。龙门外有一条买纪念品的街,很不错,有东西很便宜,要注意货比三家,有的东西特贵。唐三彩比较难区分,也有很水货的,出门的地方有个酒历史博物管,很小,在二楼,能够见到历代的酒具。

  

感谢以下同学分享了他们在龙门石窟精彩的游记和照片:乱了感觉、何处惹尘埃、上善若水86、wuxiuhua12121212、半月一谈、ynzhu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33

龙门口有单门的关于石窟的资料,你可以找找。反正我在关林见的有。而且中国通史上也能找到痕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33

没有,哈哈(ಡωಡ)hiahiahia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