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佛像有哪些特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3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3 15:13

佛之形像。广义含菩萨、罗汉、明王、等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梵Sa^nchi^)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入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佛像,在材质上不仅有金铜佛、石雕石刻佛、木佛,还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纸制的夹?佛,其中则以金铜佛、石佛最受后人珍视。唐以前的石佛像艺术价值最高,但因存世有限,市场上非常罕见。明清的金铜佛像就构成了今天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明代铸造金铜佛像非常兴盛。

明朝时期,所有的佛像明朝以前体量都很小,20公分就算了不起了,但是明朝从建国开始比较朴素,后来大概几十年以后,佛像做得都很大,为什么?因为明代经济非常发达,明朝的时候没有铜钱,铜钱很少,他是用白银做流通的,别看《西游记》小说连猪八戒还藏点儿碎银子藏在耳朵里,都是用银子做流动货币,铜钱不流通,很少。因此,历朝的旧铜、杂铜、铜钱都给炼了,就是铜不值钱了,可以做很多佛像,所以明代的佛像、铜佛像都很大,20、30公分都很正常,这说明国力强盛,历朝铜钱都缺,只有明朝不缺,所以明朝佛像都很大,像这个是首博的,这都很了不起,这都小一米高,是北京的,北京风格的,或者是山西风格的,你看肉髻,这儿又多出一个包包,这叫顶严,顶,顶上的庄严叫顶严。这东西是元朝时期才开始大量出现在藏佛佛像上。这是因为当时北京、山西也有很多藏族喇嘛居住着,另一方面明朝*和*关系特别好,也要给*做佛像,赏给他们,所以这个东西严格说是藏传佛教的东西,不是汉传佛教的,但是明代北京、山西造的佛都带着一个包包叫顶严,只有藏佛才有顶严。汉佛严格来讲是没有这个的。

明代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