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系统空间结构模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3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53

一、水循环机制

黑河流域水循环系统,包括浅层地下水系统,是一种开放系统,它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在黑河流域,黑河干流和讨赖河等河流是联系山区大气降水、冰川冰雪融水及基岩裂隙地下水与平原区地下水系统之间纽带。在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之间,浅层地下水系统通过降水、蒸发、下渗和径流等水文过程,包括层间越流,不断与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深层地下水系统进行水分交换;在这种水交换过程中,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水动力场状态都在不断地改变着,地下水流场、水化学场和生态环境势场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气候的冷暖变化,制约着黑河流域水循环演化规律,包括水的相变。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以固体、液体和气体3种状态在陆表水文循环系统中进行空间上的再分配。水不断进行相变,使水分在循环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转移或交换成为可能。祁连山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是黑河流域水循环演化的重要驱动力。气候干冷,祁连山区雪线下移,冰雪资源增加,雨水和陆表水资源减少,平原区河流、湖泊萎缩及地下水补给减少;气候暖湿,祁连山区雪线退缩,冰雪资源减少,雨水和陆表水资源增加,平原区河流、湖泊扩张及地下水补给增大,这是黑河流域水循环演化自然过程。

水循环演化在改变黑河流域平原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时空上分布规律的同时,还改变与水密切相关的人类生存环境,包括湖泊、湿地等生态环境和地下水埋藏条件。在万年、千年尺度上,地面径流是改造平原区地形、地貌的重要动力。

降水丰、枯周期性变化,引起了河水流量和陆地水资源,包括地下水资源的周期性变化。从地球演变历史过程来看,随着它的形成和发展,黑河流域陆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也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的自然规律。当然,这不仅是受大气环流的气候变化影响,而且与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密切相关。

在不同时间尺度上,都存在如下水文周期变化:降雨量多或少、降雨时间长或短,导致河水流量大或小,形成丰水期或枯水期,即旱涝周期变化。地壳上升或下降造成河床抬高或降低,改变河流侵蚀基准面,制约河流走向,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补排关系。水库拦蓄、渠系引水和开采地下水,都会影响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更新条件,引起地下水动态变化。

二、系统空间结构

在黑河流域,自祁连山源区至额济纳盆地,由于地势从海拔5000 m降至910 m,年降水量从400~600 mm减弱至不足50 mm,陆面蒸发量却逐渐增大,地下水补给与蕴藏条件趋差,以至造成水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功能具有明显的区位分带性。

在空间结构上,由祁连山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分区→低山雪融水-地下水补给分区两个补给源区,经南部张掖盆地、酒泉盆地等4个河流-地下水循环分区,进入北部金塔-花海子盆地→额济纳盆地,形成完整的黑河流域河流-地下水循环系统,在平原区包括6个单层和4个多层地下水子系统,空间结构模式如图8-1所示。

图8-1 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系统结构模式示意图

从图8-1可见,黑河流域水循环主框架,包括上游祁连山补给源区、中游南部盆地调蓄与绿洲耗水区、下游北部盆地生态脆弱区3大分区。

在上游祁连山补给源区中,包括2个子分区,分别为祁连山高山冰川融水-降水补给分区和祁连山低山雪融水-降水-地下水补给分区。

在中游南部盆地调蓄与绿洲耗水区中,包括4个子分区,分别为民乐-大马营盆地分区、张掖盆地分区、酒泉东盆地分区和酒泉西盆地分区。其中,民乐-大马营盆地分区由单层结构地下水子系统构成,张掖盆地分区由山前地带单层结构地下水子系统和中段、下段多层结构地下水子系统构成,酒泉东盆地分区也是由山前地带单层结构地下水子系统和中段、下段多层结构地下水子系统构成,酒泉西盆地分区是单层结构地下水子系统。

在下游北部盆地生态脆弱区中,包括2个子分区,分别为金塔-花海子盆地分区和额济纳盆地分区,它们都存在单层结构地下水子系统和多层结构地下水子系统。

在黑河流域,通过黑河干流和讨赖河等河流串联祁连山区、南部张掖盆地和酒泉盆地、中部花海子金塔盆地,以及北部额济纳盆地,形成了具有统一的“河流-地下水”特征的流域水循环系统。山区冰雪融水、基岩裂隙地下水和降水,经由河水输运,沿途转化,最终归宿额济纳盆地居延海。中游、下游区地下水形成能力依赖于上游(山区)区水循环变化状况,往往是通过上游区“河流-地下水系统”向下游排泄,下游区获取补给,依次自上游向下游实现水量输运和地表水-地下水之间水量转化。任一个盆地或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其下游另一个子系统响应而发生反馈变化。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