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党课怎么讲啊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5:4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05:04

一、阶梯教育设想的提出

“我听到了,在我乐观的外表的包裹下,有一颗疲惫的心,我总觉得我为了三年后的契机,付出了太多。自初一开始,我每个礼拜便有了四个家教,加上学校的补课,合计下来我只有一个下午的空闲,而这个时间我又不得不赶作业,双休日就这样过了!但,为什么我不选择逃避呢?我的第六感告诉我,只要我放任自己,我就自由了。但是不行,我的心告诉我,我不能选择停滞,班里的每个人都是如此,都在努力,稍一懈怠,就落后了,我的疲惫告诉我,我只能选择前行。

夜已深了,父母都睡了,只有我,在这11:25夜深人静时刻开着夜车,做得心烦了,看看报纸,才知道今天是世界睡眠日,我不禁悲从中来,初一起我就没舒舒服服地睡一觉了,唉,继续吧,虽然打着哈欠,伸着懒腰。”

这是一名初二学生的内心独白,读着令人心酸,类似的文字已经看到很多了,但每一次看到还是让我无语凝噎,让我苦楚悲哀,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普世价值,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终极意义,竟然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发轫,真是让人惊诧莫名,忧思百结,甚而至于觉得罪孽深重。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这真的只是一个问题吗?关于教育的拯救,局里局外人谈了很多,但效果却总是寥寥,总跳不出如来的手心:理论是灰色的,现实是多彩的,所以结局是无奈的。寻思觅想到现在,我总觉得教育的困惑只能靠自救,任何推卸的言说是苍白的。因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道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具体的一个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班上每一学生的,教育是通过这个具体的人而在型塑着更多具体的人的,这样的影响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真的是直接、持久、深刻,我们最需要花费的心力也就在于这样的教育自觉上,目光向内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才可能知道一切变革正因为“我”的参与而变得更有可能。

我们教育的明天能更好吗?怎样让成“人”教育成为可能?朱熹说过:“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朱熹强调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从哪里做?从哪里改?从哪里试?我的建议是实施阶梯教育,我的阶梯教育的设想是鉴于黄万里《花丛小语》一段话的触发:

“我反对‘教学内容面对同学’,相反,我主张‘学生面对教学内容’。‘面对同学’策略和‘声传法’教学就是现行教学法的根本错误所在,它们会使得现行教学法必然自发地趋向于灭亡,虽然领导不会举行公开的葬礼。声传法的毒害现已受到普遍的同意,估计领导人认识到‘面对同学’的毒害当在1957~1958年间,1959年起教学大纲有可能纳入正轨。只可惜……”方生道。

……

“岂敢呀岂敢?这不过是通过些须经验性相关法加以内插并外延罢了。注意,这还不过是可能推行的最早时候呢。其实教学问题本身原是极简单的:学好了第一步,踏稳了,再走第二步;学好了第二步,踏稳了,再走第三步。第一步的基础课乃是随后各课的必需条件,当然不能说是足够的条件。假使能深深体会这一简明的道理,那么,必需条件若未满足,也就是基础课若未学好,升级上去后质量是绝不会好的。进大学前大代数、几何、中外语文底子等没打好,以后在五年内按现行工科教学计划施教,若能把学生教好,我愿拿头颅来打赌!但是偏偏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做必需条件,硬以为前面未学好的以后仍可慢慢补回来。不错,打好底子原不能过分地要求,试看现在的入学考题和三十年前我们入正规大学时的考题能相比吗?但我们总是可能定出一些标准的考题,非及此格决不准进全国任何一个大学。大学内各课也订出标准示范性考题,非及此格决不准升级。这样,使学生程度逐级面对着一定的教学内容,于是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如果相反地把教学内容‘面对同学’,那么可能保证的乃是毕业生的人数,却不是他们的质量!”

教育的过程,知识的获得,经常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应该是阶梯式提升的过程,可惜的是眼下应试教育的现状与教育的规律渐行渐远,甚至背道而驰,黄万里的隐忧现在愈演愈烈:在素质教育的掩盖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应试教育的特征之一在于“速度”:足够大的信息传授容量,所有的讨论、思索、停顿和动手尝试都取消了,课后则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补充、进行强化练习,但所获得的那些可怜的知识完全与生命无关,也根本难以在每一个生命个体具体的生活中得以还原。这样的教育对中下层学生简直是摧残,是扼杀,是浩劫。我觉得分层次进行教育是有它的合理性的,我们的错误在于紧盯了层次的上端而漠视了层次的下端。那么我们不妨从层次的下端开始实验,放慢脚步,厘清道德教育、知识教学的阶梯目标,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最终能达到哪一级就哪一级,摒弃不切实的让学生无望的目标,因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二、阶梯教育的价值观

不切实际的教育教学目标与放任自流的教育教学目标是硬币的正反两面,正是目标的遥不可及导致最后放羊式的教育教学。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所接受的宏大教育方略总是要孩子从小树雄心、立大志,为了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与之匹配的是,我们强调榜样的力量,把榜样成长描述为什么什么、含辛茹苦的过程。我们的师长也不时的推出一些榜样供我们效仿。然而这种效仿使活的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使思想全无乐趣可言。”我非常认同爱因斯坦的这番话。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就是关怀学生当下需要的教学,鉴于此,阶梯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设置宁小勿大,宁少勿多,宁慢勿快,宁浅勿深,宁精勿滥,由下而上,由近及远,一步一个脚印沿目标拾级而上。

三、阶梯教育的可行性

我认为眼下的教育窘境为阶梯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多少年来,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屡禁不止。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几乎成为每届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都面临的难题。教育部曾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据说这是从1995年以来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出的第49份关于减负的文件。事后各地也以不同形式纷纷下发相应的多道“减负”令:如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作业;《暑假园地》被取消;义务教育阶段文体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等,但时至今日,效果仍不敢恭维。种种迹象甚至表明:多数人对时下中小学生学业过重已是司空见惯,有的只是口头牢*而已。那首经改编且在校园流传的“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苦最累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的歌声着实令人心寒,中小学减负依然任重道远。“最沉重和最可恶的,莫过于我们不是以自己的生命,而是以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孩子们的生命做儿戏”,托尔斯泰的话至今触目惊心。

可贵的是*行政行为的强制,*环境的导向,教师的纷纷觉醒,家长的日趋理性,为教育变革迎来了春天。当务之急就是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切身感受到遵循教育规律、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鼓起教育变革的勇气,促进教育自省的觉醒。可喜的是有教育变革意识的同仁正越来越多,教育变革不再是“外表喧哗热闹,内里空无一物”,教育正在被理解,而唯有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帮助,唯有帮助才能被拯救。正是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我认为阶梯教育的实施是可行的,阶梯教育的直面学生个体现实的原则,必将使本真的教育回归。

四、阶梯教育的设想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阶梯

目前的教育太重视孩子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对如何做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质的教育的确忽视了。家长关心的是今天的功课学得怎样,作业完成了没有;教师关心的是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考试的成绩;学校及行政部门重视的是升学率、名次。有谁关心孩子的理想道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关心学生在学校与同学如何相处,如何做人?谁关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状态?德育说起来是首位,做起来确实只是应付了事。

我们这些孩子的心,离老师、父母已经越来越远了。他们有了心事,第一个要找的人不是父母,更不是老师,而是随便一个什么刚认识几天的人;他们有了困难,第一个要找的人不是父母,不是老师,而是他们心目中认为可以信赖的人。因为他们讨厌了管制,听腻了说教;因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太多的呵斥,太多的指责。他们需要真心的交流,需要朋友式的沟通,需要心与心的真诚碰撞。作为老师,我们给过他们这样的机会吗?作为家长,我们给过他们足够的耐心吗?

为什么学生的名字特别是学困生的名字会成为一颗颗的酸枣,我们老师家长多情的牙齿不敢咀嚼呢?谁之错?老师吗?家长吗?学生吗?是,又不全是。我认为考试成绩的高高在上固然难逃其咎,但眼下思想品德教育的痼疾在于:目标的人为拔高,尺度的单一,漠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无视学生情感熏陶养成的多样性。我觉得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围绕三个层面阶梯展开:一个守法的公民,一个守纪的学生,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好公民,其核心是公民教育。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夯实学生成为一个守法公民的自觉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提出对学生的纪律要求,纪律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纪律也不能以整齐划一为模板,电影《浪潮》给我们的震撼不应停留在反思阶段。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好公民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高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另外我们的情感教育不能以倒金字塔型呈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情感的提升是有阶梯性的,可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热情、温柔和真挚的爱无缘的人,是不会成为爱国主义者的。因为爱国主义,形象地说,是感情和思想结合的产物。它不仅要求用理智,而且首先是用心灵来理解神圣的东西——祖国。这种理解开始于一个人发现用周围世界中有某个人成为他无限敬爱的人,并准备为这个人献出自己心灵的一切。爱国主义开始于对人的爱。对世界上最亲的人——亲生母亲的爱,是以爱国主义精神观察和感受事物的根源,是祖国观念的根源。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爱祖国,但是我更爱自己的妈妈。”换句话说,思想教育要从孩子能喊“妈妈”的那个时候起就应开始。

(二)学科教学的阶梯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作业效度的轻视几乎是个“致命伤”。在这种理念下,高效率作业环节的缺失把教学的连贯过程“拦腰斩断”,使反馈失去效用,辅导无法跟进,学生学习成了“夹生饭”,而考试和下一轮教学又按部就班地叠加上去,这样,学生的负担能不重吗?怎样改变目前学科教学“多慢费差”的状况?除了直面学生实际,容忍学生的接受差异,抛弃乌托邦的目标,“学好了第一步,踏稳了,再走第二步;学好了第二步,踏稳了,再走第三步”,除此别无他途。

我们的学科教学缺失的是必需条件的满足。比如语文教学,有多少学生到初三朗读还远未过关。声情并茂是高要求,可以不去提他,朗读结巴,颠倒重复,漏字错字,这些总应该老早就避免吧!可现实是这样的朗读大行其道、大有人在。现在语文教学追求文本细读,什么是文本细读?王崧舟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文本细读,首先得慢慢地读,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风卷残云,蜻蜓点水,是不成的。细读首先得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才能读出味道来啊!读得结结巴巴,读得颠倒错误,读得索然无味,你怎么能徜徉在语文之途,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而我们现在却容忍了这样一个存在。语文教学的阶梯应该是美读感知——沉入词语——阅读空白,这样的朗读现状是第一层面都远未突破,遑论其他?再比如英语教学,对于所有的学生要不要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有没有在追求教学进度的任务下掩盖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空白?如果有这样的情况,那么我们不妨现实一点,学生能掌握多少就是多少,摒弃自欺欺人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再比如科学教学,学习水平的界定分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面,对中下的学生是否有能力达到掌握这个层面,如果不能,能不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或只到知道层面,或只到理解层面,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能不能扬弃教师目中无生、只有教学内容的弊端?总之,所有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应该阶梯实现的,不应无视这一点,也不应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因为教育和教学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肖川语)

(三)教师培养的阶梯

教师培养的目标分为基本功、专业成长和教师群体合作三部分。基本功的培养属于形而下的器,专业成长和教师群体合作两部分的培训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应该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一种思考的精神。

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梯目标:1、发声科学,吐字清晰,表达准确,书写端正,能完整记录教育场景。2、声音悦耳,表达有条理,板书美观,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有自觉的反省。3、表达抑扬顿挫,要言不烦,能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借助教育理论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目标:1、完整细读全套教科书及相关教学参考书,浏览相衔接的高一级学校、低一级学校的相关教科书,明确知识的阶梯目标。2、熟读授课内容,并且能列出相关的学生辅助读物,帮助学生理解教材。3、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相关的学术资料,拓宽知识的广度,挖掘知识的深度,由教学解读转向个性化的解读。

教师合作群体的阶梯打造目标:1、优化教师的组合,班级的任课以教师组合方式承包。2、打造学习共同体。Speck强调指出,塑造学习共同体是在任校长最紧迫的任务,他认为:“一个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应该推动并且将学习视为持续的、积极的合作过程,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员工、校长、家长以及学校社区之间的动态对话,旨在提高校内学校和生活的质量。发展学习型学校是一个重要的设想,原因在于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个方面都应有利于学习以及帮助每个与学校相关的人促进共同体的建立。”学习共同体重视工作的发现、探索、多样性和挑战性;提供高度投入和高度认同的任务;能够使人认为工作是重要而有意义的;鼓励积极的参与,强调将工作中的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宽广目的和价值观方面的一致;准许工作者自己决定宽广目的之下的种种工作结果;鼓励自治和自我决断;让人们拥有自己行为的原创感,而不是受外力摆布的“走卒”;促进有能力、能控制的感觉,并增强功效感。

四、最后的结语

关于阶梯教育只是基于教育现状的思考,我相信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这需要时间的检验,这有赖于一个机会、一方平台,有赖于我们的坚守,有赖于我们宗教般的执著。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从事真正的教育需要宗教般的执著精神。鲁迅说:“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正因为我们面临的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所以我们要鼓起勇气。我们要鼓起勇气听从内心的召唤,真正的变革靠的是内心所受到的召唤,而不是任何的强制和伪装成各种面目的规范,变革需要的是一个个真正的个人从“受苦的文化”中有所超越和颖悟,他能够回到自己所信从的新的认同:不是我们从此摆脱苦难,而是,我们仍然从苦难中出发,无愧于“教育”这个词真正的意义,让生命努力向前跃动。

遗憾的是,阶梯教育只是设想,既然如此,则思考的过程不免挂一漏万,述说的部分不免语焉不详,所以它更需要实践的修正。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我也有这样待售的渴望。如果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心里有这样的想法:“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实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愿望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