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0:0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0:22
一、 从孤儿弱主到和硕睿亲王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降生
在赫图阿拉,生母阿巴亥,姓乌拉纳喇氏。这时,努尔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
微的小部落头领,而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的“聪睿恭敬汗”,并且正在进一步
发展统一事业,为建立清朝奠定基础。当多尔衮诞生未满百日,努尔哈赤就
率大军进攻乌拉,最终灭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国,多尔衮*面临着被打入
冷宫的危险。但是,由于努尔哈赤优待降顺者的*,以及阿巴亥富于心计,
善为周旋,使他们*安然度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尔衮也步入了台
吉的行列。
公元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
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
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
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
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①。
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
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体弃滚代皇
后富察氏开始的。当时虽然给大福晋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
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②,实际上,是有
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作为大福晋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
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代善由于处处计较而失去乃父的欢心,又听信后妻的谗言而*已子
硕讬,这就为觊觎其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造成了前面所说的其
“太子”地位的被黜。这样,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
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尔衮此时还不是旗主贝勒,而仅与其弟多铎各领十五牛录,他毕竟还
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地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
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贺典
礼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六、第七
位,而多尔衮则不允许参与其中③。尽管如此,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
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
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台吉了。
但是,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
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
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
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最为艰难,
他们既失去了*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谁知道今后
又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
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
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
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
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
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
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①。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
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一
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
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二年
(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
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①。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
固山贝勒。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
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
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
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
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②。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
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
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
于是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
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
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出色地完
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
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
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果然,皇太极闻讯大
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
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在行伍之中。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
臣所居之江华岛,一方面竭力劝降,一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
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①。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
了双方的杀戮。
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
朝。他在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朝已处
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
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
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行封,多尔衮被封
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他
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
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
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
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班师之后,多尔衮得到了马五匹、银
二万两的赏赐②。崇德五年到六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
场。起初,他由于违背皇太极的部署,私遣军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
极的责罚③,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一方面屡次上奏提出作战方
略④,一方面率领四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并在攻破松山后率
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至多尔衮军前投降。松锦之战后,明朝
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
多尔衮并不是一介武夫,这点连皇太极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
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统摄。根据他的举荐,皇太极将希福、范
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①。根据他的建议,
皇太极又对*机构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②。此外,文臣武将的袭
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③。在统辖六部的过程
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更需注意的是,多尔衮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极意旨,对加强*集权发挥
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极两度打击岳讬,意在压制其父代善正
红旗的势力,多尔衮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议罪④。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
之新满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尔衮抓住大做文章,上报皇太极,欲加罪
罚⑤。这些举动,正合皇太极心意,他一方面对忠君的兄弟表示赞赏,另一方
面又减轻被议者的处罚,以冀感恩于他。通过这一打一拉,来稳固自己的独
尊地位。
但是,皇太极并没有料到,多尔衮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渐削弱昔日曾
打击他与母亲之人的势力,等待时机,觊觎权柄。
二、 立幼帝大战山海关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崇德八年(1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
“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
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
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
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
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
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
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
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
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
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
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
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
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
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
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
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
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
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
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
感到多尔衮的咄咄*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
哈朗,谋求他的支持①。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
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②。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
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③。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
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
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
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
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
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
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
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
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
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
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
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
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
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
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
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
着巨大影响。①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
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
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
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
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
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
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
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
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
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
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
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
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
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
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
向前”的*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远瞩、具
有极广阔的胸襟。
就在八旗贵族因为内部矛盾争吵不休的时候,明朝后院起火。这年十一
月,李自成农民军攻破潼关,占领了西安,然后分兵攻打汉中、榆林、甘肃,
在年底以前已据有西北全境,以及河南中、西部和湖广的数十府县。另一支
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转战湘赣鄂数省,亦给明廷以重创。而在关外,多
尔衮一待政权稳固,并于九月派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等率军出征,攻克明朝关
外据点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割断宁远与山海关的联系。明朝内外交困,
已经无力抵御。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一南一北,都距
明朝*中心北京数百里之遥,究竟谁能逐鹿得手呢?
公元14 年春,历史的天平开始向农民军倾斜。三月中,农民军便包围
了北京城。多尔衮虽然试图与农民军协同作战,但并没有什么结果,直到明
朝崇祯帝急诏宁远守将吴三桂回师勤王,才知道一块肥肉已落入他人之口。
但是,历史的偶然性使吴三桂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在山海关首先
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由唐通接管了山海关,然后率兵朝见李自成。但他走
到玉田时,得知自己的私人利益遭到损害,便“翻然复走山海关”,击走唐
通,背叛了李自成①。至此,历史的天平又开始向清方偏倒。
这时候,清廷已经意识到实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遗志的时机到了。四月
初四日,即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之时,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
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
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
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严禁军卒,秋毫无犯”②。
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
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四月初十日,“吴三桂移檄至京,近京一路尽传”③。李自成此时方知事
态的严重,于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仍带有招降他的侥幸心理,
行军速度亦颇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在此期间,吴三桂已派出
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
表示如清兵支援,则“将裂土以酬”④。还不是投降的意思。多尔衮知道这是
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谋士们商议,一方面
派人回沈阳调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缓进军速度,*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
范①。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清清军尽快入关,因为
二十一日清军还距关十里,而关内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农民军已经开始攻
城了。
多尔衮非常了解吴三桂的窘境,因此长时间地作壁上观,在李自成即将
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几次派人又亲自杀出重围向他求救的情况
下,估计双方实力已大损,这才发兵进入山海关。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他
又使吴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冲击,结果农民军战败,
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说,在山海关以西发生的这次著名战役前后,多尔衮充
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
原的马前卒。
山海关战役后,李自成慌忙退出北京,撤到山陕一带休整力量,以图再
举。多尔衮则乘胜占领了北京,接受明朝遗老们的拥戴。从此,历史又翻开
了新的一页。
三、 九洲干戈开国定制
在不到一年里,多尔衮为清朝立下了两件大功:一是拥戴福临,巩固了
新的统治秩序;二是山海关之战中运筹帷幄,击败了农民军,占领了北京城,
开启了清皇朝入主中原的历史一页。特别是他占领北京之后,严禁抢掠,停
止剃发,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然后迎请顺治小
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这些功绩,在顺治元年开国大
典上均得到表彰,不仅给他树碑立传,还赐他大量金银牲畜和衣物,并封他
为叔父摄政王,确立了他不同于其他任何王公贵族的显赫地位。
李自成退入山陕之后,原明朝降官降将纷纷反水,但他在顺治元年
(14)六月仍积极准备*,坐镇平阳(今山西临汾),分兵三路北伐①。
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已建大西国于成都,统一了全川,而多尔衮对
此尚不了解②。其他小规模的农民军则更是活动频繁,使近畿地区常常飞章告
急。除此之外,残明势力已于五月中拥戴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于南京,改
年号为弘光。虽然其政权君昏臣暗,但毕竟尚拥有中国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
兵多粮足,构成清朝统一中国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其中
对地方小股、“土贼”则剿抚并用;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
在此方针领导下,多尔衮先后派叶臣、石廷柱、巴哈纳、马国柱、吴惟华等
进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进而包围陕西。同时,多尔衮派出大量降清的明
官对南明君臣招抚,并写信给南明阁臣史可法,提出“削号归藩,永绥福禄”
③。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团来北京谈判过程中,他将其软禁起来,并不给予明
确的答复。此时,清军已于九月占领山东,十月进据苏北,与史可法的军队
沿河相峙。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认为全面进攻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机已
经成熟,便于十月先后命阿济格和多铎率军出征,向农民军和南明福王政权
发起了战略总攻。①
就当时双方力量对比而言,多尔衮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由于他双
管齐下,本来不多的兵力却分兵作战,兵分则势弱,容易被分别吃掉;况且
此举很容易引起汉民族的同仇敌忾,使他们暂释前嫌,有可能携手作战。就
在这年十月,大顺农民军二万余人进攻河南怀庆,获得大胜。败报传来,给
多尔衮猛然敲了警钟。他立即令多铎暂停南下,由山东入河南,与北面的阿
济格军对陕西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历史的偶然性再一次救了多尔衮,使他得
以在战略上改变两个拳头打人的方针,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②。很快,
多铎于十二月底破潼关,李自成放弃西安转移。多尔衮下令由阿济格追击农
民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至顺治二年(15)二月,农民军连战失利,
五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之九宫山。这时多铎军已克扬州,史可法殉难。
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这一连串的胜利不禁使多尔衮喜出望外,他以为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
归一统。五月底,他已对大学士们表示要重行剃发之制,六月初,正式向全
国发布剃发令③。这好像是一根导火索,一下点燃了各地的抗清烽火。本来清
军南下就打破了南明官绅“联清抗闯”的迷梦,鲁王政权、唐王政权已纷纷
建立起来,这一下则更激化了*,使各阶级各阶层的汉族人民纷纷起
来抗争,其愤怒的情绪,如火山爆发,正如一首诗写道:“满洲衣帽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愤满腔愁。”①鲁王朱以海政权曾
*给清军以重创,被时人评论为“真三十年来未有之事”②。唐王朱聿键
政权也颇想有所作为,在仙霞岭一线设防备战③,但终因这两个政权的腐朽,
内讧不断,而被清军各个击破。
抗清力量的主体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余部和自发的广大人
民。大顺农民军余部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与南明何腾蛟、堵胤锡部联合
抗清,在湖南等地连获大捷。张献忠牺牲后,大西农民军在李定国等人率领
下,与永历政权联合,也接连掀起抗清*。其他如山东揄园军、山西吕梁
山义军等亦在北方*,搞得多尔衮防不胜防。根据《清世祖实录》的不完
全统计,从顺治二年七月起到五年七月止的三年中,关于反清斗争及清兵攻
击农民军的记录就达一百二十条左右,而官书未载的小规模斗争更是不计其
数。此外,还有明降将金声桓、李成栋、姜镶等人各怀着不同的目的在江西、
广东和山西宣告反清,也使多尔衮一时手忙脚乱。虽然各地由于各种各
样的原因先后为清军*下去,但直到多尔衮离开人世,他也没能看到一个
他所希望的“太平”天下。尽管多尔衮在战争中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但由于他制定的某些*失当,而引起连年战乱,并招致*、经济等一系
列社会恶果。
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多尔衮也开动了整个国家机器,力图使其正常
运转。在**上,他无法完全采用在关外时期的一套来治理如今这样庞
大的国家,而是接受了明皇朝的现成制度,并且任用所有明朝的叛将降臣,
因而十分得心应手。在*机构中,仍以六部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机关,尚
书皆由满人担任,但王贝勒亲理部事的制度却在入关前夕废除掉了①。到顺治
五年,多尔衮于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度,命陈名夏、谢启光等六汉人侍郎任
汉尚书,但其地位要低于满尚书,金之俊对此曾表示不胜感慨,更不胜恐惧②。
多尔衮力图表现得比较开明,因此除原有的都察院之外,六科十三道也保留
了下来,并一再鼓励*犯颜直谏。总的来说,*机构中虽承明制,但也
保留了某些满族特有的制度。除满官权重这一点外,还引进了议政王大臣会
议、理藩院等机构,其内院的权力比起明代的内阁要小得多,并对原明臣试
图增大内院权力的努力加以压抑③。地方机构不同一些,由于新朝急需用人,
所以普遍任用了降清的汉官。如多铎克南京后,把南下途中招降的明将吏三
百七十二人分别任命各级职务。洪承畴总督江南军务后,也一次推荐旧官一
百四十九名,这些都得到多尔衮的批准。多尔衮把明朝遗留下来的国家机器
全盘继承下来,乃是为适应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施行的明智之举,但
急于补缺,宽于任人,难免把明皇朝的弊习带到新皇朝来。
对于吏治,可以说多尔衮是加意整饬的。明代胥吏之弊遗留入清,他曾
批示:“衙役害民,从来积弊。++如果有巨奸,即加重治,严禁重蹈明朝
故辙。”④如,发现吏部中有四名小吏,为害甚多,他批示道:“三法司严审
追拟,毋得徇纵。”府、州、县守一级,贪劣者亦不乏其人。如牛金星之子
牛铨,降清后任黄州知府,他在任上贪污受贿,被人举劾。多尔衮批道:“牛
铨著革了职,并本内有名人员,该督抚按提问具奏,该部知道。”①最贪酷的
大员当属福建巡按周世科,其为非作歹,令人发指。被人参劾之后,多尔衮
批示革职,并令督抚按审问定罪,最后将其就地斩首②。此外,他还十分重视
传统的京察大计,对各级*严格考核。顺治七年正月,大计全国*,对
谢允复等八百一十六名*分别加以革职、降调、致仕③。
除整顿旧官之外,多尔衮还注意选用新人。他自称:“别的聪明我不能,
这知人一事,我也颇用功夫。”④所以自入北京伊始,便多次下诏各地征聘“山
泽遗贤”。此外,在顺治元年十月的登极诏书中,还规定了重开科举的制度,
并于顺治三年、四年、六年举行了三次会试,共取进士一千一百人。首科之
中,出了四位大学士、八位尚书、十五位侍郎、三位督抚,还有都察院副都
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内院学士等六位*,如傅以渐、魏裔介、魏
象枢、李霨、冯溥等均出自是科⑤。其他人也都充实到*和地方的各级机构
中,成为新朝统治的骨干力量。
由于明末清初*不安,社会经济十分凋敝,而要想使社会安定,非恢
复和发展经济不可。清军入关甫一月,汉官宋权便提出:“尽裁加派弊政以
苏民生”。多尔衮便批示道:“征输须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0:23
一、 从孤儿弱主到和硕睿亲王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降生
在赫图阿拉,生母阿巴亥,姓乌拉纳喇氏。这时,努尔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
微的小部落头领,而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的“聪睿恭敬汗”,并且正在进一步
发展统一事业,为建立清朝奠定基础。当多尔衮诞生未满百日,努尔哈赤就
率大军进攻乌拉,最终灭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国,多尔衮*面临着被打入
冷宫的危险。但是,由于努尔哈赤优待降顺者的*,以及阿巴亥富于心计,
善为周旋,使他们*安然度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尔衮也步入了台
吉的行列。
公元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
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
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
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
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①。
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
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体弃滚代皇
后富察氏开始的。当时虽然给大福晋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
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②,实际上,是有
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作为大福晋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
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代善由于处处计较而失去乃父的欢心,又听信后妻的谗言而*已子
硕讬,这就为觊觎其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造成了前面所说的其
“太子”地位的被黜。这样,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
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尔衮此时还不是旗主贝勒,而仅与其弟多铎各领十五牛录,他毕竟还
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地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
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贺典
礼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六、第七
位,而多尔衮则不允许参与其中③。尽管如此,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
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
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台吉了。
但是,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
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
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
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最为艰难,
他们既失去了*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谁知道今后
又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
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
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
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
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
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
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①。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
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一
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
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二年
(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
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①。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
固山贝勒。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
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
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
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
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②。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
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
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
于是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
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
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出色地完
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
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
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果然,皇太极闻讯大
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
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在行伍之中。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
臣所居之江华岛,一方面竭力劝降,一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
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①。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
了双方的杀戮。
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
朝。他在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朝已处
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
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
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行封,多尔衮被封
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他
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
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
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
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班师之后,多尔衮得到了马五匹、银
二万两的赏赐②。崇德五年到六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
场。起初,他由于违背皇太极的部署,私遣军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
极的责罚③,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一方面屡次上奏提出作战方
略④,一方面率领四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并在攻破松山后率
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至多尔衮军前投降。松锦之战后,明朝
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
多尔衮并不是一介武夫,这点连皇太极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
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统摄。根据他的举荐,皇太极将希福、范
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①。根据他的建议,
皇太极又对*机构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②。此外,文臣武将的袭
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③。在统辖六部的过程
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更需注意的是,多尔衮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极意旨,对加强*集权发挥
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极两度打击岳讬,意在压制其父代善正
红旗的势力,多尔衮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议罪④。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
之新满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尔衮抓住大做文章,上报皇太极,欲加罪
罚⑤。这些举动,正合皇太极心意,他一方面对忠君的兄弟表示赞赏,另一方
面又减轻被议者的处罚,以冀感恩于他。通过这一打一拉,来稳固自己的独
尊地位。
但是,皇太极并没有料到,多尔衮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渐削弱昔日曾
打击他与母亲之人的势力,等待时机,觊觎权柄。
二、 立幼帝大战山海关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崇德八年(1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
“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
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
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
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
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
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
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
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
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
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
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
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
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
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
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
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
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
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
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
感到多尔衮的咄咄*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
哈朗,谋求他的支持①。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
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②。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
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③。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
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
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
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
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
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
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
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
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
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
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
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
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
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
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
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
着巨大影响。①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
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
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
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
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
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
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
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
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
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
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
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
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
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
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
向前”的*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远瞩、具
有极广阔的胸襟。
就在八旗贵族因为内部矛盾争吵不休的时候,明朝后院起火。这年十一
月,李自成农民军攻破潼关,占领了西安,然后分兵攻打汉中、榆林、甘肃,
在年底以前已据有西北全境,以及河南中、西部和湖广的数十府县。另一支
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转战湘赣鄂数省,亦给明廷以重创。而在关外,多
尔衮一待政权稳固,并于九月派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等率军出征,攻克明朝关
外据点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割断宁远与山海关的联系。明朝内外交困,
已经无力抵御。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一南一北,都距
明朝*中心北京数百里之遥,究竟谁能逐鹿得手呢?
公元14 年春,历史的天平开始向农民军倾斜。三月中,农民军便包围
了北京城。多尔衮虽然试图与农民军协同作战,但并没有什么结果,直到明
朝崇祯帝急诏宁远守将吴三桂回师勤王,才知道一块肥肉已落入他人之口。
但是,历史的偶然性使吴三桂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在山海关首先
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由唐通接管了山海关,然后率兵朝见李自成。但他走
到玉田时,得知自己的私人利益遭到损害,便“翻然复走山海关”,击走唐
通,背叛了李自成①。至此,历史的天平又开始向清方偏倒。
这时候,清廷已经意识到实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遗志的时机到了。四月
初四日,即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之时,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
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
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
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严禁军卒,秋毫无犯”②。
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
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四月初十日,“吴三桂移檄至京,近京一路尽传”③。李自成此时方知事
态的严重,于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仍带有招降他的侥幸心理,
行军速度亦颇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在此期间,吴三桂已派出
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
表示如清兵支援,则“将裂土以酬”④。还不是投降的意思。多尔衮知道这是
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谋士们商议,一方面
派人回沈阳调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缓进军速度,*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
范①。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清清军尽快入关,因为
二十一日清军还距关十里,而关内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农民军已经开始攻
城了。
多尔衮非常了解吴三桂的窘境,因此长时间地作壁上观,在李自成即将
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几次派人又亲自杀出重围向他求救的情况
下,估计双方实力已大损,这才发兵进入山海关。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他
又使吴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冲击,结果农民军战败,
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说,在山海关以西发生的这次著名战役前后,多尔衮充
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
原的马前卒。
山海关战役后,李自成慌忙退出北京,撤到山陕一带休整力量,以图再
举。多尔衮则乘胜占领了北京,接受明朝遗老们的拥戴。从此,历史又翻开
了新的一页。
三、 九洲干戈开国定制
在不到一年里,多尔衮为清朝立下了两件大功:一是拥戴福临,巩固了
新的统治秩序;二是山海关之战中运筹帷幄,击败了农民军,占领了北京城,
开启了清皇朝入主中原的历史一页。特别是他占领北京之后,严禁抢掠,停
止剃发,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然后迎请顺治小
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这些功绩,在顺治元年开国大
典上均得到表彰,不仅给他树碑立传,还赐他大量金银牲畜和衣物,并封他
为叔父摄政王,确立了他不同于其他任何王公贵族的显赫地位。
李自成退入山陕之后,原明朝降官降将纷纷反水,但他在顺治元年
(14)六月仍积极准备*,坐镇平阳(今山西临汾),分兵三路北伐①。
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已建大西国于成都,统一了全川,而多尔衮对
此尚不了解②。其他小规模的农民军则更是活动频繁,使近畿地区常常飞章告
急。除此之外,残明势力已于五月中拥戴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于南京,改
年号为弘光。虽然其政权君昏臣暗,但毕竟尚拥有中国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
兵多粮足,构成清朝统一中国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其中
对地方小股、“土贼”则剿抚并用;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
在此方针领导下,多尔衮先后派叶臣、石廷柱、巴哈纳、马国柱、吴惟华等
进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进而包围陕西。同时,多尔衮派出大量降清的明
官对南明君臣招抚,并写信给南明阁臣史可法,提出“削号归藩,永绥福禄”
③。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团来北京谈判过程中,他将其软禁起来,并不给予明
确的答复。此时,清军已于九月占领山东,十月进据苏北,与史可法的军队
沿河相峙。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认为全面进攻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机已
经成熟,便于十月先后命阿济格和多铎率军出征,向农民军和南明福王政权
发起了战略总攻。①
就当时双方力量对比而言,多尔衮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由于他双
管齐下,本来不多的兵力却分兵作战,兵分则势弱,容易被分别吃掉;况且
此举很容易引起汉民族的同仇敌忾,使他们暂释前嫌,有可能携手作战。就
在这年十月,大顺农民军二万余人进攻河南怀庆,获得大胜。败报传来,给
多尔衮猛然敲了警钟。他立即令多铎暂停南下,由山东入河南,与北面的阿
济格军对陕西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历史的偶然性再一次救了多尔衮,使他得
以在战略上改变两个拳头打人的方针,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②。很快,
多铎于十二月底破潼关,李自成放弃西安转移。多尔衮下令由阿济格追击农
民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至顺治二年(15)二月,农民军连战失利,
五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之九宫山。这时多铎军已克扬州,史可法殉难。
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这一连串的胜利不禁使多尔衮喜出望外,他以为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
归一统。五月底,他已对大学士们表示要重行剃发之制,六月初,正式向全
国发布剃发令③。这好像是一根导火索,一下点燃了各地的抗清烽火。本来清
军南下就打破了南明官绅“联清抗闯”的迷梦,鲁王政权、唐王政权已纷纷
建立起来,这一下则更激化了*,使各阶级各阶层的汉族人民纷纷起
来抗争,其愤怒的情绪,如火山爆发,正如一首诗写道:“满洲衣帽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愤满腔愁。”①鲁王朱以海政权曾
*给清军以重创,被时人评论为“真三十年来未有之事”②。唐王朱聿键
政权也颇想有所作为,在仙霞岭一线设防备战③,但终因这两个政权的腐朽,
内讧不断,而被清军各个击破。
抗清力量的主体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余部和自发的广大人
民。大顺农民军余部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与南明何腾蛟、堵胤锡部联合
抗清,在湖南等地连获大捷。张献忠牺牲后,大西农民军在李定国等人率领
下,与永历政权联合,也接连掀起抗清*。其他如山东揄园军、山西吕梁
山义军等亦在北方*,搞得多尔衮防不胜防。根据《清世祖实录》的不完
全统计,从顺治二年七月起到五年七月止的三年中,关于反清斗争及清兵攻
击农民军的记录就达一百二十条左右,而官书未载的小规模斗争更是不计其
数。此外,还有明降将金声桓、李成栋、姜镶等人各怀着不同的目的在江西、
广东和山西宣告反清,也使多尔衮一时手忙脚乱。虽然各地由于各种各
样的原因先后为清军*下去,但直到多尔衮离开人世,他也没能看到一个
他所希望的“太平”天下。尽管多尔衮在战争中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但由于他制定的某些*失当,而引起连年战乱,并招致*、经济等一系
列社会恶果。
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多尔衮也开动了整个国家机器,力图使其正常
运转。在**上,他无法完全采用在关外时期的一套来治理如今这样庞
大的国家,而是接受了明皇朝的现成制度,并且任用所有明朝的叛将降臣,
因而十分得心应手。在*机构中,仍以六部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机关,尚
书皆由满人担任,但王贝勒亲理部事的制度却在入关前夕废除掉了①。到顺治
五年,多尔衮于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度,命陈名夏、谢启光等六汉人侍郎任
汉尚书,但其地位要低于满尚书,金之俊对此曾表示不胜感慨,更不胜恐惧②。
多尔衮力图表现得比较开明,因此除原有的都察院之外,六科十三道也保留
了下来,并一再鼓励*犯颜直谏。总的来说,*机构中虽承明制,但也
保留了某些满族特有的制度。除满官权重这一点外,还引进了议政王大臣会
议、理藩院等机构,其内院的权力比起明代的内阁要小得多,并对原明臣试
图增大内院权力的努力加以压抑③。地方机构不同一些,由于新朝急需用人,
所以普遍任用了降清的汉官。如多铎克南京后,把南下途中招降的明将吏三
百七十二人分别任命各级职务。洪承畴总督江南军务后,也一次推荐旧官一
百四十九名,这些都得到多尔衮的批准。多尔衮把明朝遗留下来的国家机器
全盘继承下来,乃是为适应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施行的明智之举,但
急于补缺,宽于任人,难免把明皇朝的弊习带到新皇朝来。
对于吏治,可以说多尔衮是加意整饬的。明代胥吏之弊遗留入清,他曾
批示:“衙役害民,从来积弊。++如果有巨奸,即加重治,严禁重蹈明朝
故辙。”④如,发现吏部中有四名小吏,为害甚多,他批示道:“三法司严审
追拟,毋得徇纵。”府、州、县守一级,贪劣者亦不乏其人。如牛金星之子
牛铨,降清后任黄州知府,他在任上贪污受贿,被人举劾。多尔衮批道:“牛
铨著革了职,并本内有名人员,该督抚按提问具奏,该部知道。”①最贪酷的
大员当属福建巡按周世科,其为非作歹,令人发指。被人参劾之后,多尔衮
批示革职,并令督抚按审问定罪,最后将其就地斩首②。此外,他还十分重视
传统的京察大计,对各级*严格考核。顺治七年正月,大计全国*,对
谢允复等八百一十六名*分别加以革职、降调、致仕③。
除整顿旧官之外,多尔衮还注意选用新人。他自称:“别的聪明我不能,
这知人一事,我也颇用功夫。”④所以自入北京伊始,便多次下诏各地征聘“山
泽遗贤”。此外,在顺治元年十月的登极诏书中,还规定了重开科举的制度,
并于顺治三年、四年、六年举行了三次会试,共取进士一千一百人。首科之
中,出了四位大学士、八位尚书、十五位侍郎、三位督抚,还有都察院副都
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内院学士等六位*,如傅以渐、魏裔介、魏
象枢、李霨、冯溥等均出自是科⑤。其他人也都充实到*和地方的各级机构
中,成为新朝统治的骨干力量。
由于明末清初*不安,社会经济十分凋敝,而要想使社会安定,非恢
复和发展经济不可。清军入关甫一月,汉官宋权便提出:“尽裁加派弊政以
苏民生”。多尔衮便批示道:“征输须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0:23
啊!同仁啊!我也是耽美狼一匹
不过亲的爱好还真是不一般啊,居然喜欢多尔滚的同人?貌似圈里米见过他的同人文啊。
关于古代历史人物,大家最爱的无非是董贤、周小史之类的,多尔滚……抖……这个人的同人文真的是从来从来从来都米见过。汗~
可能因为他比较BH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0:24
风流多尔衮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4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