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0:02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0:19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认为,至《儒林外史》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而且,“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这些书中的故事又被广泛的搬到戏剧、电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强的群众基础,提起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谈谈自己的认识、见解。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自己的创作,是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吴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科举成名,得做*。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书中不仅刻画了令人憎恶的反面形象,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绍卿最为突出。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儒林外史》在写发上也独具一格,它虽是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几十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来,既有交叉联系,又成章,富于变化。吴敬梓运用口语化、性格化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谚语、歇后语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像王冕隐居、范进中举、两根灯草、人头会等篇章,一直为人们称道,广为流传。作为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强烈反差、对比反衬、明赞暗斥或明贬实褒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追问谢谢你,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1:37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