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47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行郡县,第二次从咸阳出发经函谷关、洛阳、荥阳至东鲁邹县绎山 (今山东邹城市东南峄山,亦名邹绎山、邹山、邾绎山,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或写作峄山)。绎山高五里,在山顶竖立第一幢刻石,是为“绎山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其名,未载刻石原文。本刻石文是根据南唐徐铉摹本。
释文:
皇帝立国, 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 上荐高号, 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 乃降专惠, 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 群臣从者, 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 分土建邦, 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 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 陀及五帝, 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 壹家天下, 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 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 刻此乐石, 以箸经纪。
注释:
“武义直方”,用武之意义是正义的。
“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指尊称秦始皇之父庄襄王为太上皇。
“惠”,恩惠。
“亲巡”,原文为古体字。
“绎山”,《史记》绎山的“绎”,不用“山”旁,用“纟”旁。现亦称“峄山”。
“乐石”,可制乐器的石头,磬在古时为乐器,故将做磬的石头称乐石。“绎山刻石”就是用这种石头刻的。《禹贡》“泗滨浮磬”,即泗水之滨的灵璧产这种磬石。绎山离灵璧不远,近在下游。用此磬石刻“绎山刻石”,故称“刻此乐石”。 始皇下邹绎山,随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遂登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在泰山所立之石是为“泰山刻石”。
释文:
皇帝临立, 作制明法, 臣下修饬。
廿有六年, 初并天下, 罔不宾服。
亲巡远黎, 登兹泰山, 周览东极。
从臣思迹, 本原事业, 祗诵功德。
治道运行, 者产得宜, 皆有法式。
大义箸明, 垂于后嗣, 顺承勿革。
皇帝躬听, 既平天下, 不懈于治。
夙兴夜寐, 建设长利, 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 远近毕理, 咸承圣志。
贵贱分明, 男女礼顺, 慎遵职事。
昭隔内外, 靡不清净, 施于昆嗣。
化及无穷, 遵奉遗诏, 永承重戒。
注释:
《史记》“二十有六年”,石本“廿有六年”。
《史记》“亲巡远方黎民”,石本“亲巡远黎”。
“祗”,恭敬。
《史记》“诸产得宜”,石本以“者”通假“诸”。
《史记》“大义休明”,石本“大义箸明”。
《史记》“垂于后世”,石本“垂于后嗣”。
《史记》“皇帝躬圣”,石本“皇帝躬听”。
《史记》“施于后嗣”,石本“施于昆嗣”。“施”,延续。 始皇及从臣从泰山下来,沿渤海东行到琅邪郡琅邪县(秦二十六年灭齐所设,县治今山东青岛市胶南市琅邪镇),登琅邪山。皇帝很喜欢此地,驻跸三个月。徙百姓三万户,免除徭役十二年作琅邪台(在今山东青岛市胶南市西南)。琅邪台共三层,三面环海。所刻石是为“琅邪刻石”(亦称“琅邪台刻石”)。
释文:
维廿八年, 皇帝作始。 端平法度, 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 合同父子。 圣智仁义, 显白道理。
东抚东土, 以省卒士。 事已大毕, 乃临于海。
皇帝之功, 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 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 抟心揖志。 器械一量, 同书文字。
日月所照, 舟舆所载。 皆终其命, 莫不得意。
应时动事, 是维皇帝。 匡饬异俗, 陵水经地。
忧恤黔首, 朝夕不懈。 除疑定法, 咸知所辟。
方伯分职, 诸治经易。 举错必当, 莫不如画。
皇帝之明, 临察四方。 尊卑贵贱, 不逾次行。
奸邪不容, 皆务贞良。 细大尽力, 莫敢怠荒。
远迩辟隐, 专务肃庄。 端直敦忠, 事业有常。
皇帝之德, 存定四极。 诛乱除害, 兴利致福。
节事以时, 诸产繁殖。 黔首安宁, 不用兵革。
六亲相保, 终无寇贼。 欢欣奉教, 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 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 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 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 无不臣者。
功盖五帝, 泽及牛马。 莫不受德, 各安其宇。
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状、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穆。
注释:
“抟”与专字同。“揖”与辑字通,和同,齐一。
“方伯”,意为一方之长。这里指郡守。
“经”通“径”,简单,直接。“经易”,简单易行。
“流沙”,指我国西北沙漠地区。
“大夏”,一说为古国,即巴克特里亚,建都于阿姆河南岸之监氏城 (今阿富汗巴尔赫)。《淮南子·坠形训》云:“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山海经》、《周逸书》中均载其名。西汉张骞通西域,曾亲临大夏其地。其时大夏已为月氏人征服,其地分置五部翎侯。一说在先秦史籍中泛指极北地区,秦代仍沿用之,并非指地处我国西北之大夏国。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春季第二个月第三次出巡东行,路线同第二次。途经齐鲁地区至阳武博浪沙(今河南中牟)时,遇到早已埋伏在此地的张良与其雇佣的力士的伏击,误中副车,未伤及秦始皇。始皇行至之罘,登之罘山(在今烟台市芝罘半岛)。立石,是为“之罘刻石”。
释文:
维廿九年, 时在中春, 阳和方起。
皇帝东游, 巡登之罘, 照临于海。
从臣嘉观, 原念休烈, 追诵本始。
大圣作治, 建定法度, 显著纲纪。
外教诸侯, 光施文惠, 明以义理。
六国回辟, 贪戾无厌, 虐杀不已。
皇帝哀众, 遂发讨师, 奋扬武德。
义诛信行, 威燀旁达, 莫不宾服。
烹灭*, 振救黔首, 周定四极。
普施明法, 经纬天下, 永为仪则。
大矣哉, 宇县之中, 承顺圣意。群臣诵功, 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注释:
《史记》“临照于海”,石本“照临于海”。
“原念”,追念,回忆。“休”,美好,“烈”,功业。
“回”,*,奸回。“辟”,邪僻。
“燀”,炽盛。 立“之罘刻石”后,始皇在之罘岛上往东行至东观(在今威海市荣成市成山头),又刻一石,是为“东观刻石”,又称“之罘东观刻石”。“东观刻石”与“之罘刻石”,汉后亦有人称“之罘二碑”。
释文:
维廿九年, 皇帝春游, 览省远方。
逮于海隅, 遂登之罘, 昭临朝阳。
观望广丽, 从臣咸念, 原道至明。
圣法初兴, 清理疆内, 外诛暴强。
武威旁畅, 振动四极, 禽灭六王。
阐并天下, 甾害绝息, 永偃戎兵。
皇帝明德, 经理宇内, 视听不怠。
作立大义, 昭设备器, 咸有章旗。
职臣遵分, 各知所行, 事无嫌疑。
黔首改化, 远迩同度, 临古绝尤。
常职既定, 后嗣循业, 长承圣治。
群臣嘉德, 祗诵圣烈, 请刻之罘。
注释:
“昭”与“照”字通。“昭临”与“临照”意思相同。
“阐”,开拓。
“昭设”,明确设立。“备器”,器用,主要指为统一度量衡而设立的标准器具。
“章旗”,章程,标志。 秦始皇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第四次出巡。目的地是碣石和北方边塞。到碣石,始皇在此驻跸(行宫遗址在北戴河金山嘴)。使燕人卢生与韩人方士韩终、石生、侯公求仙人羡门、高誓的不死药。刻碣石门,是为“碣石刻石”,亦称“碣石颂”、“碣石门刻石”。
释文:
皇帝建国, 德并诸侯, 初平泰壹。
卅有二年, 巡登碣石, 照临四极。
从臣群作, 上颂高号。 爰念休烈,
戎臣奋威, 遂兴师旅, 大逆灭息。
武殄暴强, 文复无罪, 庶心咸服。
惠*劳, 恩肥土域, 赏及牛马。
堕坏城郭, 决通川防, 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 黔首无繇, 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 女修其业, 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 久并来田, 莫不安所。
群臣诵略, 请刻此石, 垂箸仪矩。
注释:
“遂”,于是。
“文”,与武相对,包括文化教育、典章制度。“复”,与“覆”字通,庇护。
“决通川防”,挖通六国利用河川堤防筑成的军事障碍物,这与上面提到的“堕坏城郭”和下面的“夷去险阻”,都是对六国残余势力的防范措施。
“久”,“来田”,是就时间上区分的两种农民。“久”,“为久田者”,即长期在秦国耕垦的农民。“来田”,指从他乡迁来垦荒的农民。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巡游。左丞相李斯从,右丞相去疾留守,近侍赵高等从,少子胡亥请从,始皇许之。从咸阳出发,出武关(在今陕西省洛县西南丹江北岸),沿丹水(即汉江支流丹江)、汉水流域至云梦(在今湖北境内,地跨江、汉之间),又沿江东下,望祀虞舜于九疑山(一作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浮江下,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今杭州)临浙水,水波恶,及西百二十里从狭处渡。上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祭大禹,望于南海(此处实指今东海),而立刻石,是为“会稽刻石”。
释文:
皇帝休烈, 平一宇内, 德惠攸长。
卅有七年, 亲巡天下, 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 宣省习俗, 黔首齐庄。
群臣诵功, 本原事迹, 追道高明。
秦圣临国, 始定刑名, 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 审别职任, 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 贪戾慠猛, 率众自强。
暴虐恣行, 负力而骄, 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 以事合从, 行为辟方。
内饰诈谋, 外来侵边, 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 殄息暴悖, 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 六合之中, 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 兼听万事, 远近毕清。
运理群物, 考验事实, 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 善否陈前, 靡有隐情。
饰省宣义, 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 禁止淫泆, 男女絜诚。
夫为寄豭, 杀之无罪, 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 子不得母, 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 天下承风, 蒙被休经。
皆遵轨度, 和安敦勉, 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 人乐同则, 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 常治无极, 舆舟不倾。
从臣诵烈, 请刻此石, 光陲休铭。
注释:
《史记》“德惠修长”,石本“德惠攸长”,“攸”,长久,攸远。
《史记》“黔首斋庄”,石本“黔首齐庄”,齐,都。“齐庄”,全都端庄。
《史记》“追首高明”,石本“追道高明”,追溯事物的开端。
“倍”,通“悖”,违谬。
“通”,通晓,洞察。
“饰”,通饬,整饬,整治。“省”,通“眚”,过错。
“倍”,通“背”,背弃。
“絜”,与“洁”字同。
“豭”,公猪。“寄”,把自己的公猪寄放到别人家母猪处,使母猪受孕。谓之“寄豭”,这里指主*搞男女关系的男人。
《史记》“皆遵度轨”,石本“皆遵轨度”。
“舟舆不倾”,车和船不会倾覆。譬喻*平稳,局势安定。
“铭”,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