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0 13:31
标准的色彩设计的定义颜色可以这样表示(括号内是window的颜色名称):h色相(色调)S:纯度(饱和度)B:明度(亮度),把这三个要素作成立体坐标,就构成色立体。CNCS色立体色立体学说的形成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道路的。167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发现了日光的七色带,揭开了阳光与自然界一切色彩现象的科学奥秘,形成了由色相环组成的色彩平面图。这一色相环,它还不能理想地表述色彩的三个属性(明度、色相、纯度)的相互关系。为此,一些学者先后提出了各自的创见。1772年,拉姆伯特(Lambert)提出了金字塔式的色彩图概念。以后,栾琴(Runge,1771--1810)提出了色彩的球体概念。接着,冯特(Wundt,1832--1920)提出了色彩的圆锥概念,还有的学者提出了色彩的双圆锥概念。这样,经过三百年来的探索和不断发展完善,在表达色的序列和相互关系上,便从一开始的平面圆锥、多边形色彩图发展到现在的空间的立体球形色彩图——色立体。共同点粗略的比拟是近似地球的外形。其贯串球心的中心垂直轴为明度的标尺,上端(“北极”)是高明度白色,下端(“南极”)则是最低明度的黑色,赤道线(类似地球的水平赤道线或倾斜的黄道坐标曲线)为各种标准色相,水平切面均代表同明度水平的可供采用的全部色阶。愈接近外缘(“地球”的表层)色愈饱和,彩度愈高:愈接近中心垂直轴,其中掺和的同一明度的灰则愈多。因为所有颜色的纯色相和相应明度的灰之间的最大数量的饱和等级是在明度的中段展现的,而高明度或低明度的色则分别接近白和黑,所以,在复圆锥形或球形色立体模型中,每只标准色相的最大直径大致是在中间,并向两极逐渐缩小。近现代一些研究者对色立体学说众说纷纭,各有已见地,但总的是属于两个体系:蒙赛尔(AIbert,[H.MunSell1858—1918)和奥斯特九德(W.Ostwald,1853—1932)色系。色立体,好似一部色彩大词典,是一部极为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以及实用化的工具书。首先,它科学地采用色立体体系编号为色彩定名。以往常用的惯用色名法和基本色名法,虽在实际运用中很普遍,但缺乏科学性与准确CNCS色立体性,一般只能用这些色名使人想象色彩的大概面貌,难以准确地运用和传达色彩信息,更难以在国际上进行交流。色立体定名法是色彩定名标准化的好方法,有利于国际性的色彩交流。色立体的立还为色彩设计者(包括画家)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词汇,可以用来拓宽用色视域,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个可以直接感受的抽象色彩世界,它们实际地显现了色彩自身的逻辑关系,并能把如此全面丰富的色彩集合在一起进行细微的比较,启发艺术家对色彩自由的联想,以便更富创造性地搭配色彩。其次,色立体形象地表明了色相、明度、纯度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色彩的分类、研究、应用,有助于对对比与调和等色彩规律的理解。建立标准化的色谱,给色彩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尤其对颜料制造和着色物品的工业化生产的标准的确定更为重要。分类国际上普遍采用该标色系统作为颜色的分类和标定的办法。孟氏色立体的中心轴无彩色系从白到黑分为11个等级色立体,其色相环主要有10个色相组成:红(R)、黄(Y)、绿(G)、蓝(B)、紫(P)以及它们相互的间色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红紫(RP)。R与RP间为RP+R,RP与P间为P+RP,P与PB间为PB+P,PB与B间为B+PB,B与BG间为BG+B,BG与G间为G+BG,G与GY间为GY+G,GY与Y间为Y+GY,Y与YR间为YR+Y,YR与R间为R+YR。为了作更细的划分,每个色相又分成10个等级。每5种主要色相和中间色相的等级定为5,每种色相都分出2.5、5、7.5、10四个色阶,全图册共分40个色相.任何颜色都用色相/明度/纯度(即H/V/G)表示,如5R/4/14表示色相为第5号红色,明度为4,纯度为14,该色为中间明度,纯度为最高的红。(日本1978年12月出版了一套颜色样卡,称新日本颜色系,包括5000块颜色,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多的颜色图谱。它也按孟塞尔色彩图谱命名,但考虑到孟氏色立体中的40个色相,不能满足实际上的需要,尤其是在R到Y和PB区间。因而又增加了1.25R,6.25R,1.25YR,3.75YR,8.75YR,6.25Y,3.75PB,6.25PB等8个色相,总共48个色相,光值即明度,分为10个等级,每个等级为0.5,即由1~9.5,纯度分14个等级,每级差为1,即由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