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3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5 09:51
是这样的:10月是新生报名的时候,你可以报名。 1、考试报名只要带着身份证就可以去了。在报科目的时候最好少报一门。最多可以报4门,但是你要考虑实际问题。一般考试考场相离都会很远。考完这个在去考那个,时间可能不够。你可以少报一门。 2、先去报公共科目的考试。那样通关会搞一些。你会有信心学下去。 3、一般来说,考试地点是随机的,不能去挑选。 4、在考试前可以去买一些历年的考试题,和一些模拟题。把答案抄一遍,记住,不是做,是抄!完了后好好的看那些有答案的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去记住一些知识点。如果是看书的话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重点。 5、网上报名一般比实际报名会早一点开始,晚一点结束。你可以在7月13日去网上看看。 6、嘱咐一点。要持之以恒,很多人刚开始还可以坚持。但最后不了了之。这是个长期的工程,你要有足够的恒心和信心。考试顺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5 09:51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想法》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为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其意义主要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师生素质。 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了诸如班队活动、心理咨询等参与人数少的局限性,使得全体教师参与其中。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去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教师参与有利于增强科研意识。当前,努力争做科研型乃至专家型教师,正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追求和奋斗目标。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把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教育科研,保证教师在参与时始终围绕其核心思想,真正抓住精神实质。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总结,不仅使教育科研贯穿于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获得了科研成果,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也不断增强。教师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才能。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教学才能就是为了完成教学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教师的教学才能因其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重要,而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必要成分。教学才能应包括:掌握和使用教材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的自我*能力和教育机智等。这样会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潜心分析教材、揣摩教法,相关能力自然会提高。语言表达是教师的武器。更要注意语言的感*彩,多给学生以正面信息,积极暗示。尝试用亲切、平等的心灵对话传递知识。教师具有情绪的自我*能力尤为必要。要求的情绪感染力和更丰富的内涵。要求教师的情绪自我*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有利于上好下一节课。教师参与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教师良好的人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健全发展,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情感教育能使教师提高情绪*能力;社会适应教育能增强教师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际交往教育使教师善于交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志教育使教师增加耐挫能力,而具有坚强的意志……逐渐形成健康人格。教学中渗透心育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取得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保证。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了教学过程中这四个基本因素的全面优化,从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优化教师因素──注重主导性。“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仅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课程导演。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发展,靠教师导演、指导: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法,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优化学生因素──弘扬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在帮助促进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注入知识,更不是代替。培养良好个性和指导学习方法等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了条件。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乐学。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心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使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并把提出的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真正变为学生的明确的学习目的。课堂上,尽力提供适宜的问题情境,吸引、激励学生以饱满的情绪积极地参加动手动脑活动。从而产生热爱学习的心态。培养良好的个性,使学生勤学。尽管教育理论强调要给学生们创设一种乐学的情境,我们还应看到,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脑力劳动,要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有顽强的精神,引导学生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立志为理想的实现勤奋耕耘,锲而不舍,等学习必需的良好个性品质。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方法得当则事半而功倍。学习指导是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学法,指导学法,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在学习运用心理学中学会学习。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教学内容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托,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上渗透课时,在熟悉教材的过程中找准渗透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优化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的方法应用于教学,不仅增加了教法的数量,使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而且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教学过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员参加的活动。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发挥群体功能,起到全员培训的作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认知品质、情感品质、耐挫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培养。优化认知品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学习的水平受到其学习心理品质首先是认知品质的制约。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不仅是让其学到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而且还要让他们掌握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依据学习规律组织学习活动,并提高自身的认知品质。在心理训练中,逐─地训练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并将其融入相应的学科教学中。进行语文教学时,老师把观察、阅读、说话、写作结合起来,言语参加了观察活动,大大提高了观察质量,又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心理训练和课堂教学结合,使学生在认知品质提高的同时,也学会了听课、阅读、复习、思考、创造等。 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合作。要靠群体的智慧,联合攻关方能取胜。这就要求未来的人才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作。其前提是善于调节情绪,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课能使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心育课则以适度的节制和升华来消除情绪的纷扰,从而提高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耐挫折能力,使学生学会适应。面对压力与挑战,机遇与发展,成功与失败,怎样才能成功?这取决于每个人有无适应能力。因此,学会适应是每个人健康生活、获取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中普遍的心理问题而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如何适应新的学习、适应新生活环境、新的群体、新的角色地位的变化等内容的教育。学生随着龄的增长,遇到的各种刺激因素增多,学习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当他们一时难以克服和消除这些障碍时,就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心理挫折状态。注意将提高认识与实践活动训练相结合,重在自觉性的激发,意志品质的增强,从而使学生对各类挫折的承受、应付能力得以增强,这样,适应角色、适应社会才能更有把握。塑造良好个性,使学生学会发展。良好的个性是成功和成才的基础。由于个性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在心理教育中,应当把良好个性的塑造作为重要任务。学科课程是个性培养的主要渠道,思品课、语文课、历史课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其教学内容蕴含着个性的丰富营养。“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课堂教学对个性培养的作用, 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例如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老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个性培养的内容,充分利用,同时注意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有利于发展的良好个性,又使他们学会了靠塑造良好的个性促进自身发展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