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义疏之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02:1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05:49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义疏之学达到了新的高度。


张揖和郭璞是这一时期的两位杰出训诂学家。张揖,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博士,编纂了汇集古书词语和古训的《广雅》,扩充《尔雅》之不足,被誉为《广雅》。他编写的《古今字诂》和《难字》虽已失传,但其贡献不可忽视。郭璞,东晋时的弘农太守著作郎,他的《尔雅注》和《方言注》尤其重要,他以今语解释古语,方言诠释雅言,对《尔雅》中的形貌、功能等解读清晰,《方言注》则开创了以晋方言解释古代方言的新方法。


社会动荡时期,语言变化,古书词义深奥,注释蔚然成风。儒家经典如《易》、《书》等,以及其他古籍如《史记》、《老子》等均受到注释,训诂之学得以传承。宋代以后,“义疏”体出现,如皇侃的《礼记义疏》、《论语义疏》,受佛教“讲疏”影响。字书和辞书在此时大量增加,反映了词汇扩展和文字复杂性的变化,如吕忱的《字林》、何承天的《纂文》等。


隋唐时期,训诂学继续发展,陆善经的《昭明文选注》、李善的《文选注》以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等,都注重对文字的字音、通借和出处的注释,形成新的注释风格。经部、集部以外,子部、史部书籍也多有注释,如《荀子注》、《南华真经义疏》等,体现了当时对训诂资料的广泛搜集和整理。


唐代,音义书类繁多,如《经典释文》、《大唐众经音义》等,汇集了大量古代训诂资料,对研究前代语言学有重大价值。这些书籍不仅注音,还涉及字义,反映了语言的演变和口语化趋势。敦煌石窟中的《字宝碎金》和《俗务要名林》等珍贵材料,为训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扩展资料

汉语训诂学,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传统的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训诂的原意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后来用作解释词语的泛称。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