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07: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04:54
*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后,公开宣布以“倾覆现今之恶劣*”、“建设共和政体”和“土地国有”为“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民族理论分析中国的满汉民族关系,指出满族对汉族实行高压的不合理性和汉民族起来反抗的正义性;强调“*之为祸”,并通过世界资产阶级*的历史,说明只有与君权浴血奋战,才能争得民权,任何*君王都不甘心放弃压迫人民的权力,清王朝兼有民族压迫者的性质,更加不会和平让出政权;除民族*、**外,还认为“社会*当与**并行”,热情地宣传了“土地国有”思想。用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民报》,迅速占有了进步*的中心领导地位,大受海内外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惊惧于思想界权威地位的动摇和丧失,企图驳倒同盟会提出的*纲领,阻遏民主*思想的传播。*派清楚地认识到,对于改良派的进攻,必须予以有力的回击,才能进一步推动*的发展。因此,*与改良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对立更加尖锐,两派之间的壁垒更加分明了。
1905至1907年间,*派与改良派在*思想领域内的论战达到了*。这次论战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仅见的。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主要喉舌《新民丛报》是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两派在新加波、檀香山、旧金山、等地的报纸也都投入了这场斗争。
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民主*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三民主义”进行的,即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的目标应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以及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等三大问题。
要不要“反满”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次整个论战的中心。为了论证“反满”和暴力*的必要,*派抓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反复宣传满族非中国臣民;满族入主中原,中国实际上早已亡国;满族入关后对汉民族实行血腥统治,二百六十年如一日;满族以少数“劣等”民族高踞于汉族“优等”民族之上,从历史到现实,都绝对不合理。这些宣传显然具有浓厚的封建种族主义色彩,颇有煽动性,但经不起理论推敲。不过,*派随即指出“反满”并非要杀尽满人,而只是反对满清王朝,“*现今之恶劣*”。在不推翻反动、*的满清王朝,中国就不能前进的历史关头,*派把“反满”和暴力*紧紧结合起来,从而把握了人民要*的时代脉搏,实现了对时代潮流的指导。改良派争辩说,满族早就是中国臣民;清朝取代明朝,只是政权的更迭,不是亡国;满族入关后即已和汉族同化;“反满”和*变革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反对变革的不尽是满人;所以,应当以*变革为目标,而不应以“反满”为目标;暴力*是杀人盈野的残酷行动,并势必引发内乱和招致帝国主义瓜分,最后导致亡国。因此,主张“反满”和暴力*的,“当以故杀祖国之罪科之”。改良派的民族理论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他们竭力掩盖清朝*的种种罪行,脱离了当时斗争的残酷现实,违背了亿万群众的感情和利益,从而遭到进步人士的唾弃。
在论战中,*派热情地歌颂了*的历史火车头作用,指出*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人救世”,“无*,则亦无平和,*而已,苦痛而已”。*派还正确地宣布,推翻清王朝后将以民主的原则对待满人,“侪之于平民”,决不歧视。关于改良派提出的*将引发内乱、招致外国干涉和爪分的问题,*派也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派强调民主*不同予以往的农民战争,是有纲领、有组织的运动,且速战速决,“无恐怖时代之惨状”。他们自信能够控制住局势,使*有秩序地进行,不会发生内乱。内乱既不发生,外国也就无由干涉。至于瓜分,根本的危险在于清*的*和*,所以推翻清朝的*正是避免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唯一途径。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法除人们对*的疑虑,增强对*的信心。
*改革的目标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是这次论战的又一重点。改良派一贯主张,*改革只能循序渐进,君主*、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是必经的阶段,不能“躐等”。梁启超指出,只有有自治能力的国民才能享受民主共和,而国民的自治能力又须经过长期的培养,像中国这样“数百年卵翼于*政体之人民”,“既缺乏自治之习惯”,“又不识团体之公益”,如骤以民主共和,必然险象环生,“民无宁岁”,而最后仍归于*。他声称:“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在当时的形势下,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劝告”清*实行“开明*”,或“要求”清*实行“君主立宪”。改良派机械地把“君主立宪”列为民主*的必经阶段是缺乏根据的,但他们强调实行民主*需要有相应的“生计”及“*、道德、学术”水平,则含有合理的内容,不能简单地斥为“无耻谰言”。*派用“取法乎上”批驳改良派的“循序渐进”,声称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一旦破除禁锢,就会沛然而出。譬如流水,虽受千年*而“伏行于地”,“一旦有决之者,则滔滔然出关”。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决不会没有实行民主共和的能力。国民的*程度虽低,但和“不辨菽麦”的皇帝及“蝇营狗苟”的大臣相比,“固已优之万万”,所以*改革不能期望*,而应“专望之国民”。他们认为,通过*实践,人民的*程度可望迅速提高,在推翻清朝统治之后,一定能够建立世界上最完善的“共和政体”。*派没有理会改良派关于“民智未开”不利于民主建政的警告,真诚地寄希望于*,寄希望于人民,表现了民主主义者的坚定立场,但机智多于剖析、信念多于理念,缺乏民主建政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的问题,争论没有充分展开。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民报》标举的“土地国有”,本不是一回事。在这个问题上,*派内部的见解并不一致,且语焉不详。梁启超据“耳食之言”,指责*派主张“土地国有”是以国为盗,“夺富人之所有以均诸平民”,借以博得下层群众同情。他举出许多“理由”,认为“土地国有”破坏了私有制的“自然法则”,“将妨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派争辩说,土地属于自然资源,理应由全民所共享;少数地主阶级垄断土地,不仅陷亿万贫民于苦难深渊,而且是工商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或“土地国有”,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场激动人心的大辩论以*派的胜利告终。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其中,是*还是保留现有政权的争论吸引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当时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真正懂得民主共和的内容,但通过论战,反满——*——建立共和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紧密相联的几个环节,极大地推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存在着原则分歧,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两派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又都替侵略者开脱罪责,认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亡之道,岂能怨人之亡我哉!”两派都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两派都反对封建*制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又都对反封建的艰巨性缺乏认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会”,*派则再加一个“民选总统”,以为这些就是民主建政的全部。
论战表明,*派和改良派代表着同一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这个阶级在*上的两翼:左翼的*派希望用*阵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右翼的改良派希望不冒*风险为自己争得较好的境遇。两派的*和对立,正是中国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表现。尽管*派本身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弱点,但他们以高昂的*精神,决心通过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主张,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普遍拥护。《民报》风行海内外,多次重印,仍然供不应求。继《民报》之后,又一批*刊物,如《复报》、《云南》、《鹃声》、《汉帜》、《河南》、《四川》等相继创刊,和《民报》相呼应。国内许多城市如上海、武汉、天津、广州等地,都有*党人主编的报纸出版。同时,大量秘密的和公开发行的*书籍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派已经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运动于是不可遏抑地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