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1-05 15: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15:31
由于古今词汇和含义的变迁,夏至词组,往往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夏天到了。但是从季节来讲,从体感来讲,这都是走向盛夏的时段。那么还有人会说,这个至,是极致的意思,就是夏天的极致,可是从季节和体感上来讲,这个时段是在夏天的中间,还有更大的暑气要来,更强烈的骄阳和暑雨,所以这个夏至,究竟是什么意思,颇让人费解。
那么至,究竟是什么含义呢?何以用在最重要的两个节气名字里,一个是夏至,一个是冬至。
实际甲骨文,给了答案,甲骨文中的“至”,是一个树立的有刻度的长干上,太阳正在长干的上方,发出耀眼的光芒。表达着太阳正运行在中间。
可以说,“至”最初表达的是重要的天文观测的信息,表达这个时段,是太阳运行到一年最高处最中间。而太阳是有规律的运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行到天空最高处最中间的,就是夏至,而运行到天空最低处,最中间的,就是冬至。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对应了史书尧时期根据太阳运行,制定历法。
可以说至日,夏至的概念,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完成测定,并且是一项重大的科学和政治事件。也正是测量太阳光的圭表和工具,叫作“中”,执着“中”完成并颁布测量结果,是帝王领袖的象征,陶寺被称为最早“中国”。
那么“执中“测量,最具有意义的结果,就是确定的夏至,冬至以及春分,秋分四个重大的天文意义的时间。其中“夏至”的含义不言而喻,那是太阳运行到一年的最高处,最中间,虽然此时阳光炙烈,但是万物生长靠太阳,是太阳的温暖,茁生万物,而自然界和农业也处在一年中最兴旺成长的时期。
尧在历史书里,就是太阳神的化身,说他 “光宅天下“, “光被四表“,确定了有二至二分的历法,划分了年,一年有366天,并且阴阳合历。
对于农耕社会的领袖们来讲,夏至是个非凡的日子。
夏朝的祭祀土神的隆重典礼,就在农历五月夏至。
而有文字的周朝,夏至,天子要穿红色的衣裳,随行车马都装饰成火红的颜色,去太庙祭祀,且走的是太庙的正门,而同一天,天子要在方泽举行祭地大典,祈求五谷丰登。
而这种夏至祭地的仪式,一直持续到清朝,且必须皇帝亲自参与,虔诚完礼,叩拜多达七十次。
皇帝们为什么如此虔诚,因为他们是太阳神的化身,夏至的太阳,代表着他们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同时也有责任,肩负一个国家的兴旺。而国家的兴旺,在农耕文明时期,就是太阳之下,土地的收获。
神秘吗?也神秘,也庄重,也情怀,也热烈。
夏至,对于普通人来讲是一个节气,夏天到了中段,但是对于有些人,夏至更是一种精神上对太阳的爱和崇拜。
唐朝的女道士李冶,写了一首颇有内涵且道家风味和人情味十足的诗,其中有一句“至高至明日月”,用在夏至的太阳上,还是颇为应景的。如果你站在天文的角度,此日的太阳,确实至高至明。
清朝皇帝乾隆,留下近百首关于夏至祭地的诗,涵盖他一生。
“大礼岁躬行,殷禋举质明。
抚时逮相遇,利物沐安贞。
圆爵虔三献,方坛奏六茎。
告成应有退,不尽是衷诚。”清 · 弘历《夏至日方泽坛礼成述事》
这是他其中的一首,祭地的大礼,每年我都亲自举行,红色的祭礼,从半夜进献,一直到天明。
我感戴时光,此时此地,和神灵相会,愿望我的虔诚,能让天下丰盈,如雨沐浴万物子民。
圆形的酒杯,我虔诚的三次献上,在水中的方坛里,奏响恢弘的祭祀乐曲。
我感恩太阳神,感恩土地神,我虽然离开这里,但是永恒不变的是内心的虔诚。
作为盛世君主,乾隆每年夏至,顶着骄阳酷暑,也要举行这种劳累而繁琐的仪式,其中谈的最多的就是祝福农业,祈雨,盼望丰收。其中天旱祈雨,成为主题。
这是帝王的忧患。但是也是帝王该承受的重量。
谁叫你奉天承运,是皇帝,且想当好一个如日昭昭的帝王。
那么在民间,或者在帝王之下,夏至是夏天的一个中间时段,炎风暑雨,北方多酷热干旱,南方多梅雨溽暑,且将迎来两个月最难熬的酷夏,他们怎么看夏至,怎么过夏至呢?
“璿枢无停连,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中唐 · 权德舆《夏至日作》
夏至虽然是太阳在一年中的最高位置,但是仅仅只是运行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过了夏至这天,或者过了夏至交节这个节点,太阳就向南运行。
古人将这种运行,解释为阴阳相生运行。
夏至之后,太阳到达顶点后,势必回归,阳极阴生,夏至这天,太阳日照最长,夜晚最短,但是过了这一节点,白天将慢慢变短,夜晚变长,这也就是夏至一阴生的正确解读。
自然的运行,没有停顿,四季错落前来,春夏秋冬。
这看起来阳光炙热的太阳,其实从今天夏至开始起,就会有对应的阴气产生。
这首诗,其实颇有哲理。
没有永恒的骄阳,如同没有永恒的富贵和显赫,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是日月运行的规律,也是万事万物的道理。
比如,你害怕酷热的夏天,那么有种方式让你安心渡夏,从夏至起,白天会变短,短到日夜均衡时,就是秋凉了,所以再残酷炎热的夏天,一定会过去。
又比如,你讨厌那些炫耀和狂放的人,以及一些恶势力,要相信,他们总会有塌台的那天。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唐 · 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节录
白居易50多岁曾经任职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这里夏天溽热,物产却丰厚,且人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自然有一套符合本地文化的过夏天的生活方式。
比如这里有过夏至的节日风俗。
苏州夏至,要吃竹筒粽子,烤鸭蛋。有人说粽子起源楚地屈原沉江,是端午节的必备佳品,实际关于粽子,在南方,先秦时代就应该是夏至节的节令饮食,因为竹叶竹筒做的米饭,可以令饭食保鲜,避免在夏天里快速腐坏,而鸭蛋性凉清火。
人们在夏至吃这些,是用饮食保养的方式,对抗暑热天气。
而加有菖蒲竹叶的米酒,则祛湿活血发汗养生,在潮湿的南方,家家必备,以夏至节前后开始饮用为最好。
实际南方现在还流行夏天制作米酒,越热的天气喝起来越清甜解渴。
由于端午节和夏至节往往就在前后,后世多重端午,所以古代关于夏至节的有些风俗,就合并在端午节了。随着端午在唐宋的影响力扩大,夏至节,就在民间淡出了。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北宋 · 张耒《夏至》
到了宋朝,人们多过端午节,而很少过夏至节。而夏至的一些含义,在民间所知甚少。
但是有文化的就不一样,夏至是夏天一个重大的天文节气,也蕴含了很多变迁道理。
来听他怎么说。
夏天草木生长旺盛,到了夏至,已经是极端。
到了夏至,总会有一些神秘的改变,那是关于自然的大宿命。
只是人们并不知道,还沉浸在夏天的蓬勃美好里,不知道从这天开始起,如同太阳盛极而衰,阴气开始滋生在天地间。
生长和凋谢是以夏至为界的,也正是如此,有寒有暑,才能形成一年。
你看那高高崔嵬如云的树木,从夏至开始起,就会慢慢迎来衰减,怎么会永远保持这种蓬勃和新鲜?
只是这种变化,往往极其细微,为大家所忽视,但是这种变化是理所当然的呀,这就是自然规律。
而心静的懂得自然奥秘的人,在这天,只是沉默看着自然万物,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然而这就是自然,也是人生啊。
当然这种说法,看似达观,实际上是悲观。
因为人们受惠于自然的变迁,才拥有春花秋月,春耕秋收,而夏天无疑是一种壮大成长和渐次收获的时期。太阳永恒在天顶永不移动才是真正的悲剧,那意味着可能连人类都不会诞生。
“夏至江村正好嬉。老红生翠一川迷。
田娘箬帽分秧去,乡客泥船载草归。
溪犊卧,水禽啼。
日斜官路过人稀。一陂野葛花如雪,
蚱蜢蜻蜓历乱飞。“·清朝·周星誉《鹧鸪天》
上面谈到的都是关于夏至的大的概念以及文人的感怀,精神层面的多了,也就空泛。
来看看真正夏至时候田园乡村的景色。那是夏至真正的实在的基础。
夏至时节的乡村,正好轻松游玩,饱览夏日景色。
你看看,日光充足且多雨水的江边,枫树青青,倒映两岸。看过了枫树秋天的火红壮美,这夏至的青枫格外青翠。
田间的妇女带着斗笠在水田分秧插秧,而蜿蜒的水道上,是打草的农民满载麦杆竹竿以及猪草归来。
小溪边卧着牛犊,水中间有着水禽嬉戏。
下午的时候,太阳正烈,路上少有人来往,但是那野葛花开满了路边的山地,蚱蜢和蜻蜓在草丛中四处乱飞,好个繁茂的夏天啊。
而正是这样的乡村,提供着丰厚的物产,田园草木向着收获在岁月阳光里生长,蒸蒸向荣。
正是有着沃土和辛勤人民,才有了关于夏至的文化和中国绵延的文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