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0: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4:52
本文详述方仲永才能初露的场景,旨在通过对比其后来的平庸,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王安石以方仲永为例,揭示了天赋虽高,若缺乏恰当教育,也会导致才能的消退。详写其才能初露时的天赋异禀,如“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至“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为了展现其过人的天资。然而,其父贪图小利,不让他学习,使得“其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这反映了“受之人”——后天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叙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作者通过长期传闻了解方仲永的成长轨迹,为下文亲眼所见其才能衰退做铺垫。它巧妙地将叙事的见闻录方式串联起来,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生活气息。
文章深入探讨了“受之天”(天赋)与“受之人”(后天教育)的关系。王安石认为,尽管仲永有过人的天资,但“受于人者不至”导致了其天赋的丧失。他强调,对于天赋不如仲永者,如果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后果将更为严重。
幼年的方仲永展现出惊人的才智,如能“自为其名”和“指物作诗立就”。然而,这些才情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因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揭示了作者对仲永命运的惋惜,以及对后天教育的深刻反思。
文章的核心道理,王安石通过“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这句话阐述,即天赋不足者若无后天教育,只会成为普通大众。这阐明了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的决定性作用。
在表达方式上,本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展示,再以议论点明主题,既有生动的故事,又有深刻的道理,使得主题深入人心。
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