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4: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5:03
回顾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历程,其历程曲折复杂,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期自汉代至宋代,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发现了析音方法,如汉末的反切用于汉字注音,为语音学奠定了基础,如吕静的《韵集》按音分类,陆法言的《切韵》则构建了详尽的韵书体系。虽然侧重于资料记录,但为历史语音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例如,唐五代僧侣讨论梵文音与汉字对应,形成了比较语音学的雏形,尽管仍局限于断代描述。
第二阶段,分类期自宋代开始,吴棫采用叶音说,后经陈第、顾炎武等人发展,古韵学走向科学化,建立起古今音不同的历史概念,从服务于《诗经》等经书的念法研究转向系统研究。毛奇龄等学者则挑战当时流行理论,古纽研究则相对冷落,服务于经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精神。
第三阶段,内析期从清代陈澧的《切韵考》开始,对《广韵》的深入剖析标志着方法的科学化,陈澧对《切韵》音系的研究细致入微,成为研究上古音韵的基石。这一时期的研究高潮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音韵学家们围绕切韵音系展开广泛探讨。
最后阶段,旁征期从20世纪30年代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开启,引入了印欧比较语史学的比较法,从各地方言和外国译音入手,试图追溯7世纪长安音。然而,高本汉的材料存在局限,东南方言的研究尤其不足,这导致了一些误解和争议,尽管他的工作引入了新方法和材料,对后世影响深远。
至今,音韵学的各个阶段仍在不断发展,每一步都丰富了我们对汉语语音历史的理解。
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