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笙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4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14:01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发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二十四号墓和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中,发现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铜制葫芦笙斗。这些笙斗有五、六、七管的种类,然而,原始的竹或木制笙管已因岁月侵蚀而消失,只剩下铜制笙斗,其形制各异。李家山的两支铜斗,每个顶部都铸有一只生动的立牛,高度分别为26厘米和28.2厘米。这些铜葫芦笙是模仿天然葫芦形状,用青铜精心打造的笙斗,配以竹木制成的吹嘴进行演奏。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伴奏舞蹈,例如在开化铜鼓上的图案中,可以看到有人边吹葫芦笙边跳舞,同样在晋宁石寨山的出土文物中,葫芦笙的吹奏形象频繁出现(参见《中国音乐史图鉴》II—48至II—51)。



据文献记载,葫芦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提到,唐大中年间(847—859),葫芦笙是夷部音乐中的一员。唐代樊绰的《蛮书》记载,南诏(今大理)的青年在夜晚游荡,常吹葫芦笙或树叶,音乐中蕴含情感,用来召唤同伴。《新唐书·南诏传》中也提到吹奏“瓢笙”,有四管,酒宴时,会以笙伴酒。葫芦笙在南宋时期,如在两江峒中被广泛使用,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都有提及,描述了用葫芦竹制作,配有簧片的葫芦笙,吹奏时发出悠扬的声音。



总的来说,葫芦笙的历史悠久,其独特的设计和演奏方式在古代中国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实物遗存中可见其艺术价值,而且在文献记载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痕迹。
扩展资料

葫芦笙,是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彝语 称布若、昂。拉祜语称若、若果筚。佤语称拜、拜桂、恩拜因 、唔变。傈僳语称玛纽、阿普筚。哈尼语称拉结、报扎。纳西语称妞篾、贝批又。流行于云 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 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