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这篇短文以小见大,以墨池为切入点,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墨池,原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砚洗涤池,但其真实性备受质疑。曾巩通过记述墨池,聚焦于王羲之的成功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奋努力的结果,这是文章的第一层含义,强调了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提升技艺和道德修养。
文章进一步扩展,将书法学习与道德修养的提升相联系,指出无论是书法还是道德,都是后天习得而非先天赋予。接着,作者将这种观点推广到仁人志士的遗风对后世的影响,强调了他们的精神遗产对后人的深远影响。这种从具体到普遍的推论,展示了曾巩的开阔思路和高超见解,不同于一般碑文的局限。
沈德潜评价本文,指出其主题既在题目之内,又超越题目,既有墨池本身的故事,又延伸到对学者的勉励。墨池不仅是书法的象征,也是教育的场所,这使得文章的主题与教授王君盛的请求以及勉励生员的目标紧密相连。因此,尽管第二层含义看似“题外”,但其实与“墨池”的初衷紧密相关。
此外,本文的写作技巧也值得一提,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如“岂信然邪?”“以勉其学者邪?”等,使得说理文章富有节奏感和情感色彩,令人回味无穷。曾巩的文风在设问句运用上与欧阳修的“六一风神”相得益彰,体现出他的独特魅力。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