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2:30
不正常,是心里恐慌症。。。 恐惧症可以定义为由于不良认知而产生的不良心理暗示形成习惯造成的对特殊环境、人、事物的异常恐惧反应。由此我们可以确认,恐惧症是典型的心因性症状,而非外因对机体存在任何实质性伤害。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真正克服恐惧症的困扰,心理调节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常用的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强迫疗法等方法,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不同选择施治。 认知疗法的主旨是通过解释、疏导,使患者能对为之恐惧的事物重新建立认识,了解自身恐惧产生的根源。例如上次和大家谈论到关于“鬼”的问题,通过认知重建,使来访者能认识到“鬼”只可能在精神层面上对其自身造成刺激,因而这种刺激完全是来自于来访者的自我想象,同时使来访者正确对待什么叫害怕,也就是恐惧本身,明白其自我意识中的恐惧并不能对其自身造成实质性伤害,真正起影响作用的是恐惧性心理造成的应激性的恐惧反应,表现为紧张、无法自我控制、失眠等表征,从而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只要能正视这种恐惧感,学会自我控制、调节自己的害怕情绪,恐惧反应也就会随着适应而最终消失。 但是凡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就像有的关于心理治疗学的著作中谈到,最能从心理治疗中获益的来访者就是那些有较好的自我意识、稳定的性格、良好的感知和接纳能力的人。这样的定义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来访者一般都不会具备那样的特质,否则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自身问题,甚至能很好的帮别人来解决问题,就等于说最容易获得治疗效果的就是当过医生的——要求太高了。所以在对恐惧症患者及来访者使用认知疗法进行的帮助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建立适当的“认知同步”——你要能理解来访者产生特定恐惧的心理根源。一般情况下,造成来访者恐惧心理的特定刺激并不能引起其他人同样的恐惧反应,例如恐人症、广场恐惧等,只有你理解了——套用一句术语“你和来访者产生了共情”,才能获得认同,只有获得认同,才可能让来访者承认你能明白他的恐惧,否则一味的解释只能给对方“白天不懂夜的黑”的印象。 多数情况下,恐惧心理的产生来源于孤独感,这点对于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所谓恐人症或社交恐惧症,其本质恰恰是患者那种身处人海中的孤独和无助感,其根源往往是儿时或成长早期因某些特殊刺激造成的对他人的信任感丧失并逐渐积累形成的。要对此类患者或来访者提供切实的帮助,首要的不是任何道理或认识,而是关怀,从根本上帮助其从新建立对他人的信任,从而有可能逐渐克服和转变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每个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的形成都是在经历长期的成长过程而逐渐积累形成的,如果认为历经多年形成的恐惧习惯能靠一席话就瞬间化解是很不现实的,就算是吃药有可能暂时消除恐惧,但药效消退后则可能带来更多的思维混乱。要真正做到帮助对方逐步调解恐惧意识,必须通过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周期来让患者对作为治疗者的你也能产生“共情”——建立彼此理解和互信的思维框架。 很多情况下,“爱”是战胜恐惧的女神,恐惧是每个人自己内心的魔鬼,为什么圣母或者观音为无数信众所崇拜,就是其作为一个符号或一个表象代表了爱——一种广义的爱。大家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爱能战胜魔鬼!我们为恐惧症患者提供的恰恰就是一种很简单、很单纯的帮助——爱。通过温暖使凝结在他们心中的寒冷融化释放出来,恐惧感觉也就自然消散了 如果实在不行建议还是去看心理医生吧,因为他才是专业的。。。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