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7: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8分钟前
秦孝公嬴渠梁:致富路上敢于吃螃蟹的人
一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判断。河西地区为何被晋国侵占,主要是秦国实力不强,政治、经济和军事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人瞧不起。这是老祖宗给他留下的另一笔遗产。
二是基于对形势的判断。在周天子式微的情况下,诸侯割据,群雄争霸,未来的是“全国七强”之间的大竞争大比拼,比的是军事,是经济,更是综合国力。谁综合国力强,谁就能掌控天下。
三是基于对秦国现状的判断。献公时代,虽然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很多东西已经制约社会的发展,到了不改革不行的程度,必须下定决心,改革那些束缚和制约社会发展的东西。
四是基于对人才重要性的判断。因为孝公深深地认识到,未来“全国七强”之间的竞争,最关键的还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
因此说,秦孝公这个命令,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命令,是其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的发轫。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命令,正是这个命令,把秦国引入依靠人才,依靠改革,富国强兵的新时代。
“招募令”发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那些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人,那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那些找不到实现人生价值舞台的人,或投简历,或找人牵线搭桥,或直接来毛遂自荐,纷纷要求加入秦国的人才库。那个时期,孝公很忙,忙于亲自主持一场场面试和答辩。
似乎是上天的安排,历史给孝公准备了一个他非常想要的人。此人名叫商鞅。商鞅是通过朋友的引荐得以参见面试的。最初的时候,孝公对他的印象并不好,感觉这个人喜欢空谈,回答的问题不着边际,不切合秦国的实际。直到第三次面试,才开始谈到了孝公的心里,慢慢打动了他。
其实,商鞅是一个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的人,不仅对社会有独特的见解,而且有很多富国强兵的好办法。之所以最初得不到孝公的赏识,主要是他当时考虑的是转岗再就业问题多些,对秦国面临的形势和孝公的真实想法缺乏深刻而具体的分析,一开始面试的时候,不知道对方出什么题,想要什么答案,只能将自己准备的试题库中的资料拿出来应付一气。
孝公对商鞅的面试,一直进行了三天,可谓史上最长的面试。第一天,商鞅的答辩词从五帝之道说起,大而空洞,枯燥无味,让孝公昏昏欲睡,差一点误以为商鞅是个夸夸其谈的人。第二次面试,商鞅的答辩词作了改进,拉近了历史纵深,开始谈论三王之道,但依然没有打动孝公。直到最后一次,太阳将要落山了,商鞅说出了一个词,让孝公听了当即精神为之一振,并最终把他留下来。
考场上,商鞅说的那个词,只有两个字,叫“变法”。商鞅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重视农业。因为,农业是根本。没有农业,难道全国人民天天靠喝西北风过活?虽然我们秦国地处西北,喝西北风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但那东西还是少喝为好,喝多了不利于身体健康。商鞅还说,要打算把国家治理好,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有奖有罚,赏罚分明,而且朝廷要建立公信力,不能言而无信,糊弄百姓,只有这样,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国家才能走向富强。
商鞅的话,正说到了孝公的心槛儿里,自从他继承王位以来,可以说天天考虑的就是这些问题,这是些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大问题,事关先帝遗嘱的贯彻落实,事关秦国兴衰成败。遗憾的是手下的大臣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些问题。此刻,这一问题从商鞅嘴里说出来,可以说是“甚合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