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炮射击指挥仪历史沿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7小时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分钟前

高炮射击指挥仪的发展历程紧密跟随航空兵器和高射炮技术的进步。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气球、飞艇和飞机在战场上的应用,空中目标射击的需求催生了高射炮的出现,同时出现了直接瞄准射击与表定射击的瞄准具,以解决命中问题。在这个阶段,工业强国开始使用情报板图解法和向量运算等初级射击计算器,但精度有限,操作复杂。


进入30年代初,机械模拟指挥仪开始崭露头角,它能够连续计算射击诸元,并通过同步传送装置传递给高射炮,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随后,机械指挥仪的各个环节逐渐被电气部件、电子管、自动同步传送系统等技术所替代,这使得指挥仪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计算精度、速度和可靠性得以显著提升。


80年代,指挥仪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数字计算机的使用使得仪器的操作更为自动化,从手动变为半自动或全自动,操作人员数量减少,只需1至2人。跟踪速度和工作范围的提升,能满足对机动目标和低空快速目标的射击要求,计算射击诸元的时间缩短至约3秒。同时,光学瞄准镜和测距机的基础上,红外、电视跟踪仪和激光测距机相继出现,与雷达结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功能多样性。


随着航空兵器战术和技术的进步以及防空作战的需求,高炮射击指挥仪已演变成集远程目标发现、简单易用、抗干扰强、敌我识别能力强,能处理多批低空快速目标信息于一体的高级火控系统,其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发展反映了防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战术需求的升级。[1]


扩展资料

高炮射击指挥仪是高射炮兵用于测定目标坐标,连续地计算、传递射击诸元的仪器。简称指挥仪。是高射炮系统的组成部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