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19: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14:48
1946年,六岁的杨牧在莲花市明义国民学校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成为光复后首批学习国语的学生,此前他的教育主要围绕方言、日语以及少量阿美语。1951年,他开始接触如《血滴子》、《卧虎藏龙》等通俗小说,这些作品对他的文学启蒙起到了关键作用。同年小学毕业后,杨牧进入花莲中学,结识了同届同学王祯和,并私下阅读了《水浒传》和《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
1955年初中毕业后,杨牧继续深造,进入花莲中学高级部,开始涉猎翻译小说并参与到刊物编辑工作中。他以“叶珊”为笔名,在《现代诗》、《蓝星诗刊》、《创世纪》、《野风》等知名诗刊上发表作品,展露了早期的文学才华。
1959年,《创世纪》诗刊改版,杨牧首次被列为编辑委员。同年,他进入东海大学学习历史,后来出于兴趣转移,转攻外文系。在此期间,杨牧深入研究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如华滋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这些诗人的作品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19年,杨牧从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随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画,取得了艺术硕士学位,并与余光中、叶维廉、白先勇等日后文坛的重要人物成为同学。
在爱荷华大学求学期间,杨牧对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关注逐渐超过浪漫诗人,叶慈的作品中后期对浪漫精神的提升、对神人关系的探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成为杨牧文风转变的重要因素。1972年后,杨牧改笔名为“杨牧”,其作品风格随之变化,除了保留浪漫抒情,更多地展现出冷静与含蓄,开始关注和批判社会现实。他曾表示:“变是痛苦的,但不变就意味着死亡,这是他对生命真实理解的关键。”1984年的《交流道》记录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
杨牧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在1977年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中被编者引介,以“无上的美”的追求者形象被文学界熟知。他的诗作深受古典、自然之美吸引,同时也唤起人们对古代宁静生活的向往。王靖献是杨牧的朋友和同行,东海大学的外文系毕业生,他在文学创作上同样成就斐然,出版了多部诗文集和散文集,翻译和评论也是他的强项。
杨牧,本名王靖献,花莲人,1940年生。早期以笔名“叶珊”发表诗作,在现代诗坛中普遍被认为开辟了一条婉约的路子;一九*年赴美后诗风渐趋雄健浑厚,长于叙事诗写作,文辞典赡雅丽,意象繁复纷奇,情韵醇厚,诗意深湛隽永,散文亦为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