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4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8小时前
在古代文献中,“高科”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最早,它被用来形容木料的凸凹不平。例如,在《韩非子·有度》中有这样的记载:“故绳直而枉木斲,准夷而高科削。”陈奇猷对此进行了注释,指出“高科”即为木料的凸凹之处。
随着时间的发展,“高科”开始被用来指代科举考试中的高第。在唐代诗人贾岛的《送令狐綯相公》一诗中,他写道:“下第能无恧,高科恐有神。”这表达了即使落榜也不必羞愧,因为高第实属难得。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在《相州昼锦堂记》中提到,年轻人若能及第,便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到了清代,学者戴名世在为《蔡瞻岷文集》所作的序言中,又赋予了“高科”新的含义。他认为,尽管有人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高第,跻身显要职位,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真正做到了读书有成。这表明,科举考试的高第虽然重要,但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
综上所述,“高科”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经历了从描述木料特性到指代科举考试高第,再到评价个人学术成就的转变。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和科举的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读书真正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