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与《木兰歌》——古典诗文比较之十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小时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小时前

来源:才府

sns.91ddcc.com

标签: 民歌 楷体韦元甫 黄河 封建 儒家

宋代编的《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收录了两首关于木兰从军的诗歌,一首是北朝乐府的《木兰辞》,另一首是唐代韦元甫创作的《木兰歌》。前者属于民歌,后者则是对前者的文人诗模仿,作者为唐代诗人韦元甫。韦元甫曾任职尚书右丞、苏州刺史等职,大历六年(771年)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去世,《旧唐书》有记载。郭茂倩将这两首诗合为一题,名为《木兰诗二首》。

《木兰歌》共四十二句,比北朝民歌《木兰辞》少了二十句。韦元甫对民歌中不满意的进行了删改,并添加了一些他想要表达的内容。他的增删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人物形象上,将木兰从劳动女性塑造成封建士大夫心中的道德典范。

《木兰辞》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成功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文学形象。木兰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家姑娘,也是一个勇敢从军的“壮士”。在国家有难、家中无男的情况下,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胜利归来后,她拒绝厚禄,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祖国,也爱亲人,通过她的献身精神,使这两种爱和谐地融合到一起。这是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丰满形象,体现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妇女要和男子一样为国守疆的献身精神,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种种美德。而在《木兰歌》中,作者极力删除木兰身上富有生活情趣和劳动气息的典型特征,特别是不受封赏、不慕富贵的下层劳动者本色,相反却增加了显亲扬名、愚忠愚孝等情节和大段迂腐的说教,千方百计把木兰这一形象纳入封建的道德信条之中。

二、在艺术形式上,韦元甫将民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变得单调。

民歌中为了塑造木兰这位带有传奇性的英雄形象和表现她那近乎神话式的卓越功勋,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繁简结合的结构,对比映照描叙和夸张、反复、排比、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因而显得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在韦元甫的《木兰歌》中,繁复的铺排被删削,变成了单一、呆板的结构方式;夸张、顶针等民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不见了,代之以简略的叙述,甚至是枯燥的说教。

三、在语言上,韦元甫将生动活泼的民歌风采变得更加符合文人口味的雅驯。

民歌《木兰辞》的语言异常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它们统一在生动活泼的民歌基调上,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如描写木兰归家这段:“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在句式和词语的选择上都极富特色。

最后要指出的是,从民歌《木兰辞》变成文人诗《木兰歌》,木兰由一个不慕富贵、慷慨报国的我国古代劳动女性变成愚忠愚孝、一心想显亲扬名的封建道德楷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作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是由下面两个主要因素所决定的:

第一,两诗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风尚不同。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北朝时代,由于社会,汉儒所建立的一套儒学体系这时也不再具有过去那么大的约束力和号召力,特别是北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入主,对儒家的华夷之辨和封建正统伦理也多有否定,再加上各民族的互相交融,思想行为的互相影响,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社会风气也有所变化,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活动范围也不同于儒家伦理约束很严的南方。

第二,与韦元甫的思想主张和生活道路有关。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尽管其中有文人加工的痕迹,它的主流毕竟是民间的情感,反映的是大众的好恶,其感情是健康而质朴的。关于韦元甫的文艺主张和诗歌创作,因《全唐诗》中只收他的这首《木兰歌》,我们无法从其他方面比较,但从《旧唐书》他的本传中也可看到一点端倪。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