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5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5小时前
药性与人体五脏及五行紧密相关,酸味属木入肝,苦味属火入心,甘味属土入脾,辛味属金入肺,咸味属水入肾,这是五味对应人体脏腑的基本规律。药的颜色也有其特指,青色属木,赤色属火,黄色属土,白色属金,黑色属水,分别对应五脏。每种味道的药效不同,酸涩收敛,苦能泻燥,甘能补和缓,辛能散润,咸能软坚,淡则利窍渗湿。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味分为酸、苦、甘、辛、咸,气与味分别代表阳和阴,药性浓淡影响其作用方式,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泄泻为阴。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性质和作用部位有关,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药根在土中的部分,上半身升,下半身降,药效的上下作用体现了人体与药物的对应。药物入经络有特定的路径,如青色酸味的药物主要入肝胆经,赤色苦味的入心小肠经等。十二经络中,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没有特定归属,药物会通于相关经络。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十分重要,有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反、相杀等关系,如黄柏和知母配合使用,能增强药效。针对六淫(风、热、湿、火、燥、寒)的内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用药需明确其性质,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
人的五脏与五行相应,药物选择需遵循相生相克的原理。五味过量会对身体特定部位造成损害,如过多食咸可能导致脉搏凝涩,过多食酸可能导致肌肉厚实。制备药物的方法也很关键,火制、水制、酒制、盐制、醋制等各有其作用,制备不当会影响药效。
总的来说,药物的使用需要精细辨识,选择、制备和使用都需谨慎,否则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影响疗效,正如兵法中的精细策略,治疗之事,不可等闲视之。《千金方》中强调了药物处理的精细,包括烹饪、秤量等步骤,以确保药效的最大化和安全使用。
扩展资料
《本草备要》,8卷,汪昂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 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卷首为药性总义,统论药物性味,归经及炮制大要:卷一草部药191种,卷二木部药83种,卷三果部药31种,卷四谷菜部药40种,卷五金石水木部药58种,卷六禽兽部药25种,卷七鳞介鱼虫部药41种,卷八人部药9种,共计478种。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所八经络、功用、主治,并根据药物所属之“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400余幅,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