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29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14:44
1“两航谈判” 自1949年*当局逃台后,海峡两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触谈判是在1986年5月。这是一起因偶发事件引发的两岸谈判,当局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拉上了谈判桌。
1986年5月3日下午3时10分,一架编号“B-198”的“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在飞越原定降落的启德机场后,突然偏离航线,朝北飞行,稍后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长王锡爵要求在祖国*定居,同行的另两名机械师要求回台,机上共有货物22万磅。事件发生当天,中国民航致电“华航”,请其尽迅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飞机、货物和机组其他成员的处理问题。
面对这一突发的事件,当局立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按照“三不*”,就不能与*谈判但不谈判又解决不了问题。经过权衡利弊,为避免给外界造成国共两党在进行谈判的印象,蒋经国最后决定在坚持“三不*”的前提下,委托第三者“国泰航空公司”全权代表“华航”与中国民航协商解决人机交接事宜。蒋经国还指示“华航”依国际惯例解决善后工作。这一不合适宜、多此一举的决定自然遭到祖国*的反对。祖国*方面认为,这纯属两个航空公司之间的业务性商谈,并不涉及*问题。既然是交接,就应当由当事双方直接地、负责地办妥交接事宜,以确保飞机和愿回的另两名机组人员安全返回。中国民航再次致电“华航”,催其尽快作出答复,并提出如果方面认为到北京不方便的话,也可到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协商。
在经过两个星期的交涉后,1986年5月17日至20日,“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各派出三名代表,在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历史性商谈,就交接货机、机组人员和货物事宜达成协议,签署了“两航会谈纪要”。
2.“金门谈判” 80年代后期,由于当局拒绝两岸“三通”,奉行单向的开放*,**民众与的正常交往,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居民私渡去台的现象。军警对*私渡入台人员采取不人道的强制“并船遣返”的做法,致使海峡连续发生数起*同胞在遣返过程中遭受人身伤亡的事件。1990年7、8月间,发生了因“并船遣返”导致25人被集体钉在船仓内窒息死亡,以及21人因遣返船被台军舰撞击落水身亡等两起惨剧,军警的残暴行径遭到两岸人民的一致谴责。
1990年8月,为避免再次出现死伤悲剧,切实解决私渡人员的遣返问题,中国红十字总会向红十字组织建议,双方签定遣返作业协议,将私渡人员遣返纳入规范程序,使遣返作业在两岸红十字会组织的见证下进行。背受强大*压力的当局,对于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建议很快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考虑到签署协议需要实地考察遣返路线,同时也为了照顾方面希望保密的要求,双方决定协商地点定在当时尚未解除“戒严”、仍是*“战地”的金门岛。
1990年9月11日上午,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长韩长林等4人乘坐一艘悬挂白底红十字旗的铁壳船,从厦门东渡码头出发,径直朝金门方向航行。在下榻的“仁爱新庄”,韩长林等与红十字组织秘书长陈长文等就两岸红十字组织参与见证主管部门执行海上遣返事宜进行了协商,并于12日签署了协议。双方本着切实解决问题、回避目前尚难以解决的两岸*分歧的务实精神,就见证遣返的原则、对象和遣返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3.第一次汪辜会谈
新华社电1993年4月27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海峡*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主持这次会谈。这是两岸授权民间团体最高负责人首次举行会谈,标志着*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是在两岸*于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举行的。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与海基会在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经过会谈及*函电磋商,双方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海基会表述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海协表述内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涵义。”
在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汪辜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签署了四项协议,受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在《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中,“双方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确定了*事务性协商的议题,同意就台商在*投资权益及相关问题、两岸工商界人士互访等问题择时择地继续进行商谈,就加强能源、资源之开发与交流进行磋商,并同意积极促进青少年互访交流、两岸新闻界交流以及科技交流。《*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则商定了海协与海基会各层级负责人的定时会谈与机制。其他两项协议则由*付诸实施。
“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谈判进程,也促进了两岸交流蓬勃发展。但这样的大好局面后来遭到了当局领导人李*的蓄意破坏。1995年李*借私人访美进行*中国的活动,毒化*,*协商*停止。
4.第二次汪辜会谈:
1998年,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气氛有所缓和。当年10月,辜振甫率海基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北京。汪道涵与辜振甫在上海再度会晤。“汪辜会晤”开启了两岸*对话,双方达成了包括继续进行*、经济等广泛内容的对话及汪道涵会长应邀访问的四项共识。
5.连战访*:
2005年5月3日,中国**、前行政院院长连战及**访问团结束了在南京、北京、西安和上海等地的8天访问返回。临行前,连战先生在上海浦东机场发表临别感言时表示,待到“杨柳又青了”的时候再相见。现在,伴随着连战先生的话音,海峡两岸已然翻卷起和解的春潮。东亚地缘*格局很可能因为这股春潮而掀开新的一页。
·问题:“外力”的存在总是将水越搅越混
海峡两岸的*与分治,是56年前国、共内战的结果,也是当时世界冷战格局的产物。在今年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伟大时刻,1943年11月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8月《波茨坦公告》作为国际法律文件,早就庄严宣告是中国一部分,中国*对享有主权的神圣地位。美国乔治顿大学法学院院长沃尔曼教授曾专门撰文指出,作为中国一部分的主权归属,清晰得根本不需要再专门制定任何一项国际法文件来予以确认。
然而,冷战使得变成了美国围堵所谓“*扩张”的前哨阵地,也使得问题与美国在东亚的地缘战略利益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湾浅浅的海水,带来了数不尽的乡愁。
90年代初冷战结束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岛内的*民主化原本应该为两岸和平与统一创造历史性的契机,但由于李*等*势力作祟,*悲剧性地日趋紧张。1999年9月李*抛出“两国论”,妄图借助大国*中利益竞争的复杂和诡异,“挟洋自重”,竭力想走一条背叛祖国、实现*的分离主义路线。
2000年政党轮替,带有鲜明*党纲的*上台执政,形形色色的*势力更加猖狂。泛绿阵营为了拉拢选票,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不惜大肆煽动“意识”以对抗和瓦解“中国认同”,借由“撕裂族群”疯狂地鼓吹和叫嚣要“走自己的路”。2004年3月20日的大选将这种人为的“蓝绿对立”以及“中国与”的对立推进到了新的高度。陈*虽然在2004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重申了“四不一没有”,但由于当局*主张未变,一切为了票源的“逢中必反”*不变,*势力早就一直在争取的“共投、制宪和正名”的可能性仍在提升,“去中国化”行动在岛内也不断发展。
面对两岸局势的浓浓阴霾,2005年3月中国*通过了《反*国家法》,并由国家**提出“四点建议”向当局昭示了中国*和人民反*的决心和愿意对话的善意。
两岸局势从90年代初一路走来,可谓风雨飘摇、几度经历危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势力竭力利用各种国际因素对抗中国*的主权诉求,坚持走*冒险主义道路;二是因为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问题事实上成为了大国角逐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当局也频频出招,利用自己手中的“民主牌”、“*牌”和“经贸牌”等手段,妄图达到*目的;即便无法实现实质*,也要在法律、文化和观念等领域与中国“划清界限”。*势力背后各种“外力”的干预与影响,一直是海峡*动荡最深刻的根源之一。
中国*一再严正声明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然而,国际关系中实力对比的微妙现实,以及大国*中私利至上的权力本质,客观上也难以完全厘清问题是“国内”、还是“国际”问题的界限,更让问题总是随着东亚*的变化而起伏跌宕。
·两岸中国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连战先生此次率团访问*,不仅和*总*进行直接对话,建立起了海峡两岸党对党的沟通与协商机制;最重要的是,两党领导人时隔59年的握手,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两岸中国人有决心、有能力自己解决两岸分歧与冲突;建立台海两岸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新架构,不但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两岸*家可以共同开创的美好前景。
随着亲民党*宋楚瑜5月5日赴*访问和目前正在商讨中的新党*郁慕明的来访,两岸*人物直接对话的新现实已经出现。的陈*“*”尽管在短期内还不会实质性地跟进,从而借助连先生访问的东风彻底开启两岸当局者之间对话的大门,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当然,我们对连战访问能否带来岛内*生态的改变和多大程度上触动**还不能盲目乐观。然而,岛内真正着眼于人民幸福和华夏子孙共创民族振兴的各种*势力,事实上已经无法躲避两岸*对话的大潮。正如连战先生4月29日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所提到的,他的来访是顺应“*潮流”和“历史潮流 ”的双重结果。连战来访与中国*方面所达成的广泛成果,是90年代到现在15年间*没有出现的历史转变,是开启两岸未来发展历史新进程的“钥匙”,更是国际社会在若干个月之前还很难预期的伟大愿景。
对于东亚的国际关系来说,连战先生的此次访问,是打破台海僵局、转变*长期紧张的重要时刻。台海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符合东亚各国人民的利益,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合作。两岸*对话进程的启动,将开始扭转90年代以来政局发展一直不利于中国*的消极趋势,给问题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两岸沟通对话的积极因素。在这一历史时刻,在东亚地缘*环境中,问题难得一见地开始出现向“中国*”倾斜的建设性态势。这无疑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赋予中国*更多的主动性来与其他国家讨论普遍关心的问题。
同时,对于出于牵制中国崛起的各种国际势力来说,两岸中国人自己在台海问题上逐步开始走出困境,建立起包括广泛经贸联系、军事信任措施以及更深层的社会互动基础上的“紧密型”联系,无疑能打击他们与加强军事与战略联系的*意愿,让那些想要在问题上做文章、做手脚以防范所谓“中国威胁”的势力头脑要“清醒”一些,在和*势力“眉来眼去”时的热情要多少“收敛”一些。虽然不是现在,也很可能还有漫长的时间,但历史终将证明,在冷战时期由于意识形态对抗,而在后冷战时代又由于*势力的挟洋自重而导致的“外力”介入台海事务的过程,从此次连战先生访问开始,将逐步进入一个“衰退期”。
中国*此次抓住历史机遇,与中国*一起开创两岸政党交流新时期的抉择,沉重地打击了*势力,扩大了岛内维护现状与稳定的主流*,为防止台海局势失控、逐步消除台海紧张这一长期的区域热点问题,提供了最为坚实和可靠的路径。在和平、稳定与发展为主题的*务实开拓的历史潮流带动下,问题的“降温”将会给东亚区域合作带来新的生机,也有可能逐步促成东亚多边地区安全合作制度的建立
6.胡萧会
4月12日,萧万长应邀出席在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并实现了“胡萧会”。尽管萧万长是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参加,但他的另一身份是新当选的“准副领导人”,因此这次*总*与萧万长的会面,是*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标志。
*总*在会见萧万长时提出“四个继续”,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则表示,“*要开放,态度要务实,步伐要稳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走得顺,也才能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为*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萧万长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是马英九准执政当局发展*的基本原则与主张。
半个月之后,*荣誉*连战访问*。**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前台海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总*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成为新形势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主张。
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海峡*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7.吴伯雄访*:
2008年5月27日-30日,中国**吴伯雄率中国**访问团访问了*。吴伯雄在南京拜谒了中山陵,并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总**同吴伯雄举行了会谈。*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不断取得实际进展,增强广大同胞对*和平发展的信心。*高度肯定吴伯雄为促进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和*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高度肯定*坚持“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所指引的*发展方向。*指出,事实证明,*反对“*”、坚持“九二共识”、积极发展*的立场和主张,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肯定。
8.第二次陈江会
第二次“陈江会”是2008年11月在台北召开的,尽管发生过*事件,但还是达成了包括基本实现“大三通”在内的六项协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14:45
矛盾缓和,交流加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14:45
这是 寒假生活指导 上的题吧。
我写的不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14:46
九二共识
这个很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14:47
逐渐缓和。交流领域扩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14:47
交流加强